古典小说《红楼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3-08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两个名字比较,前者华而后者朴,华有华的情韵,朴有朴的内涵。若从哲理的角度看,后者要优于前者,难怪脂评系统的版本大都以《石头记》名书。《石头记》是石头所记补天石入世后的离合悲欢气兴衰际遇的事实,这是名正言顺的。从艺术手法上看,石头既是比兴托喻的继承和发展,又是“一物立义”的发扬光大;既是神话新编,又是奇巧布局。这些都是艺术上的独步。若从思想意蕴来看,它应该是《红楼梦》哲理体系之纲。

说石头是《红楼梦》哲理体系之纲,应该先从石头的性质说起。石头是经过女娲精炼成为“灵性已通”的补天石,和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同属合格产品,但又偏偏“不堪入选”而被不明不白地抛弃。虽然被弃的说法是“无才补天”,可是既然“灵性已通”,就不是无才,而是有才。所以石头是有才变成了无才,合格的补天石变成了假(贾)宝玉。这样就把石头弄得有无难分,真假不明。它先天就集有无真假于一身。其实就石头本来面目而言,是“有”和“真”:有补天之才,是货真价实的补天之石。把“真”当作“假”,把“有”当作“无”,这种是非错位,不是而是的现象,何止一个补天石?千古以来,有才补天而又“不堪入选”之士,都集中化入在这块石头里面去了。石头一记正是这些“不堪入选”之士集体创作而又没有写完的一部“《离骚》”。“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用作这个石头的铭文,也是恰当的。曹雪芹把有无真假用作艺术上的相反相成,相需相生,艺术就很
自然
地和哲理溶为一个整体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