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一首词,句句都是经典,最后10个字无人能超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7

唐宋八大家之中,苏家三父子均榜上有名,即父亲苏洵和苏轼、苏辙两兄弟,被传为千古佳话。三人当中,苏轼的名气最大,弟弟苏辙次之,两人同时考中进士,而身为父亲的苏洵名气最小,并且不知什么原因,他多次会试皆名落孙山。值得骄傲的是,儿子苏轼与苏辙没令苏洵失望,有如此优秀的两个儿子,或许是苏洵一生最开心的事情。

苏轼比弟弟苏辙大两岁,尽管他们都称得上才高八斗,但在世人眼中,苏轼更胜一筹,反观苏辙则没太大名气。其实,苏辙并不逊于哥哥,他的史论和散文功底,甚至比苏轼还要厉害,当时副宰相张方平曾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由此可见,苏辙非等闲之辈,也许他的人生道路没有苏轼那般坎坷,所以知名度稍逊一些。

有句俗语说得好,打弟弟要趁早,苏轼只年长苏辙两岁,也许小时候为了争玩具也打过架,但并不影响兄弟之间的感情。据史书记载,二人一起读书,一起入京赶考,又同时金榜题名,兄弟情深自不必多言,做官以后,由于工作原因,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想念对方时,只能以信件沟通。

苏辙性格略显内心,为人比较低调,得罪的人也少。哥哥苏轼就不同了,为人洒脱豪放,心里憋不住话,对于看不顺眼的事情和人,必须将想法说出来,以致于得罪许多大臣,仕途之路相当坎坷。公元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同僚排挤,在京城混不下去了,无奈之下请求外调。

本着“眼不见心静”的原则,皇帝果断同意苏轼的请求,把他调到杭州,后来又让苏轼到密州做知州,而苏辙继续留在京城为官。此后七年时间里,苏轼与弟弟苏辙未曾见过一面,人生一共能有几个七年啊。有一年中秋节,苏轼非常思念千里之外的弟弟,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把想对弟弟说的话写成一首词,句句都是经典,最后10个字无人能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世间有三种感情最为珍贵,一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二是丈夫与妻子的伉俪情深,三是亲兄弟之间的情谊。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更是如此,远在外地的苏轼,望着天空中圆盘一样大的月亮,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奔到亲人身边,与他们相聚,吃着月饼欣赏皎洁的明月,可惜现实不允许。

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词作上片没有直接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而是举着酒杯质问苍天,月亮从何时出现?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想到嫦娥仙子在月宫翩翩起舞,还有那呆萌可爱的玉兔,苏轼幻想自己能飞上去看一下,有担心承受不住高出的寒冷。不难理解,上片主要是一种遐想,神话故事与凡间对比,毫无违和感。

下片开头的一个“转”字,将苏轼的思绪拉回现实,紧接着领悟大自然的真谛,并引发对人生的思考,笑着感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有人的烦恼,悲欢离合不可避免,月亮也是如此,阴晴圆缺不断交替,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凡事想开了就好。

词篇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把想要对弟弟说的话语和祝福,凝练成短短十个字,尽管相隔千里,却能够一起欣赏月光的美景,也是一种幸福。千百年来,通过明月表达思念和祝福的诗句多如牛毛,但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人能超越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认为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