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什么是天和什么是地(国学版十万个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我们和地球上的万物都生活在天和地之间,生活在天和地之间有着或厚或薄或低或高的能量空间中,这个充斥着满满空间的有形的和无形的

气态的,物态的空间体,就是我们要说的天和地。

(一)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 易经》有云:“风雷相博,水火不相射,山泽通气,乾坤乃成”。 它讲的是在宇宙中有两种完全不相同的同态物质,它们因为同态而在不同的外力作用下混合在一起,但其本质又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活泼物质的懒惰态,一个是懒惰物质的活泼态。这就是“风雷相博”,也是上古时期或者《旧约》里对于“混沌”的记载。

《 易经 》里开篇说到:“天地是一,不是二”。这是在告诉我们,天地是一个东西。做个比喻,如果天是汽化的水,那么地便是液态,甚至是固态的水-冰。它们都来自地球,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东西。再比如,打雷闪电时,云层空间中会产生氮磷钾,而土壤里也富含氮磷钾。所以,从本质上讲,天地可以是同一种东西。只不过,天是以活泼的,汽化态而存在,地是以懒惰的,固有态而存在。

这两种处于纠缠态的同态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回到自己的本性, 懒惰的归于懒惰 (水),活泼的归于活泼(火) ,这就是“水火不相射”。(有形物质的无形运动模式之一:物以类聚),最活泼气化物到达的高度(大气层),都称为“天”,也就是地球内部出来的热能气化物的最活跃部分貌似脱离地球引力后形成的上部空间,称为“天”,也是地球外围的一层巨大的保护膜和防护网。

换言之,这就形成了地球的初态,地球是懒惰态,大气层是活泼态(这里的大气层指的是云层以上的空间)。懒惰物质随着密度不断加大,能量也会累积得越来越大,在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量会转化为“热能”。

热能会自内而外的发散。而懒惰物质,在这个热能自内而外的发散过程中,被带动的活泼起来,也随之而出, 这就是地精之气 。这股温热之气会从地球内部通过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水陆并存的地表,缓缓的喷涌出来。

当遇到上空压着的,凉凉的大气层时,凝结为云。 于是,就出现了在大气层和地球之间存在的第三态-精气层(在 地面以上,云层以下)。

这时,我们就有了三个态:

1与地球同生的,一起形成的 “大气层” ;

2形成地球之后,由地球内部发出的温热之气所形成的 “精气层” ;也是我们称为天地之间的 “间”

3高密度的固体层 “地球”; 。

云及以上大气层的空间我们古人称为“天”

云以下空间和地球我们古人称为“地”

最近到处看到,听到:天人合一,中国人讲,貌似外国人也开始讲了,知道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人站中间,很形象的一个天人合一立体想象图,三者都在那里了,那怎么个“合”法呢?

(二)天地是如何运动的呢?

天和地的作用力的显现在一年里形成了让我们有明显感知的四季:春夏秋冬,一天里的感知就是:昼夜的早醒,晚睡和温度差别,万物也是跟随这个步伐。

首先由于太阳这个“第三者”的参与。我们知道我们地球及从中衍生出的万物都裹在大气层的保卫中,自身旋转的同时外绕太阳转动,主要的大的作用力有三个:

1太阳的能量和运动模式作用力

2地球内部的热能和运动模式

3以及地球和太阳引力及其他星体的合力

这三个作用力我们古人称为:

天阳:来自太阳和宇宙星体的动能(承接这个能量的运动模式叫三阳)

地阳:来自地球内部的动能(承接这个能量的运动模式叫三阴)

我们古代无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都在研究这三阳和三阴之间的互为作用力和我们人和万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

天和地之间的大的运动模式,先从对地球有直接作用力的太阳说起

当太阳从南回归线开始往北移时,北半球上空,太阳的照射会使大气层膨胀,大气层膨胀,体积变大,就会压缩我们生活的精气层(混合层),使其收缩下沉,大气层膨胀压缩精气层(混合层),混合层被压缩乃至被凉气侵占,气温就由热转寒,夏至到冬至,于是地球开始进入秋冬。因此大气层与地球之间的万物就进入到三阳(少阳、阳明、太阳)模式,来自天的宇宙的能量进入万物体内。

当太阳远离往南回归线走,而北半球,大气层渐渐远离太阳,没有太阳的直接照射加热,大气层收缩,混合层空间得以释放,地球释放热能,万物开始生发生长,温度由寒转热,“天(云层及以下)”得以释放,体积 逐渐变大,从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开始进入春夏季,万物舒展生长发芽,进入三阴运动模式(以地球内部供给能量的模式),三阴为:少阴、厥阴、太阴。

一年之内,天地之间的往复互动,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在太阳的照射下,大气层体积会膨胀,而当太阳不照射时,它又会萎缩,这种膨胀和萎缩的不断变化就造成了一年之中四季的变化,一天之中昼夜的变化。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四季如此,昼夜亦如此。这是古人用和天地万物同体的秉性,感受和总结出秉天地气而形万物的最基本运动模式框架,天地之间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就像太极推手,道家有一个极形象的表示法,叫“阴阳鱼”

这天地的天阳地阳作用力,主要用于了:万物生命的载体的中密度的 精气层(混合层) ,而在精气层里的显现:就是“雨雪风霜雾露”

在一物的显现:就好比蚕宝宝吐丝,蚕宝宝把身体内部的湿热吐出来,当遇到体外相对于体内的低温环境,便凝结成丝。因此,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是因为必须要有来自天阳的作用,来固化由地阳推动喷出的这股粘稠精气。推而广之,一个人,一棵树,一个动物,无不都是这天阳地阳能量的载体。

因此在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里,就是对每一个时刻,天气地气天阳地阳的表达和显现,里面物候的动态,就是温热的地精之气地气和寒凉的大气层之间博弈的表现。

得天气气多寡的动植物是如何表现的:

如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夏至之日,大气层开始膨胀,压迫地气精气层,梅花鹿的是毛毛的温性的,又是高密度的,因此它禀赋的是地气里面高密度的温热气,而这时地气被大气层压制,上升的地气力量弱了,鹿角得不到这股力量,就会自然脱离,

又五日蜩始鸣,大气层前端的凉气下来后,蜩是凉性的,在树的高处得到这股力量后,会叫的更有力度。

又五日半夏生,地气地精之气中密度最稠厚的下端被压回到地表一下,半夏的密度也是稠厚,因此容易得到,此时高密度的根茎类植物会长的比较好。

如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这里的虹就是我们看到的彩虹,彩虹的颜色代表的地气的不同密度,小雪后地气被压离地表很近的距离,因此也看不到地气在高处的显现了,又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就是天气的前锋到达地表后会被地表挤压中浓厚的地气反弹回去,而到了下一候,地气就被完全压回到地表以下了,就是闭塞而成冬,地气完全回归地表以下。

整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无不是细致入微的通过物候在讲天气,地气的变化状态。

跟着天地运行的步伐和方式,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天人合一的“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