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哲理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1. 自我批评的哲理故事

小和尚打架 有个寺院的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个农妇发生了争吵,最后两个人互相撕扯起来,结果两个人都把对方的脸给抓破了。后来寺院的其他和尚赶来,把他们劝开,并把受伤的小沙弥送回寺院。 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为那个农妇寻找布匹,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农妇赔礼道歉、送布匹。这样一来,那个农妇也变得知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这个事情都怪自己,不该和来化缘的小沙弥争吵直至动手。从农妇家回来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老法师一个没注意,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那块石头踢了几脚。老法师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点儿也不能怪它啊,这次磕绊是自找的,我理应向石头道歉的……”小沙弥愣了一阵,终于领悟了法师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我一定注重个人的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尽量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智慧小语」人生旅途中,大部分的泥泞坎坷都是自己踩上去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磕绊挫折,也多是由自己各式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多数时候,不是会找了我们的麻烦,而是我们找了会的麻烦。我们更应在自身方面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对会的那份责任感,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享受生活、热情工作。并在人际关系产生症结之时,多做自我批评,多为别人着想。

2. 善于借助他人力量,并且保持自我,最后取得成功的名言(有哲理的句子)和名人例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

3. 人生哲理故事和感悟

1、人生哲理小故事篇一:一亲一疏

夹山善会禅师和定山神英禅师边走边谈论法义。定山禅师说:“人在生死流转中,若能时时体会世间一切皆虚妄,连佛性也不执著,就能超越生死。”夹山不甘示弱,也表示自己的见地:“人在生死流转中,若能当下看见自己的佛性,就不会被生死所迷惑,就能超越生死。”

两人一起上大梅山拜见大梅法常禅师,并陈述各自的见解。夹山问大梅法常禅师:“我们两个人的见解,不知道谁的才对?”“一亲一疏。”意思是一个说得比较对,另一个说得比较差。夹山问:“是哪一个人比较对呢?”大梅法常禅师回答:“你们先回去吧,明天再说。”

第二天一大早夹山禅师又去追问大梅法常禅师:“到底哪一个人的论点比较对?”大梅法常禅师大喝:“对的人不会来问,来问的人就是不对。”

【人生感悟】禅是超越两边,不立不废,直指人心的法门。夹山认为超越生死,必须心中有佛,定山认为解脱生死,连“佛”的概念都要空除。一有一无的说法,就好比说“只剩半杯水”和说“还有半杯水”,只是观点不同而已。

夹山不明白,非要问个对与错,于是落入言语、思想的分别,难怪大梅法常禅师要呵斥他不对了。禅一问是非对错,当下便落入二元对立。因此,学禅者如果还执著于好坏、是非、对错、大小这种种差别相,就会与禅心相违,背道而驰。

2、人生哲理小故事篇二:水车上的禅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感到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于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居无定所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含笑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届时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看破红尘出家了。”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请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完全离开水面又车不上水来。”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已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青年听后,欢喜不已地说:“禅师您这一席话,真使我长知识了。”

【人生感悟】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

3、人生哲理小故事篇三:弘一法师鞠躬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最讲认真,凡事皆认真。叶圣陶之孙叶兆言《陈旧人物》载:有次给学生上音乐课,一群学生围着他,看他弹琴,有个学生放了一个臭屁,熏得大家分神。下课了,李叔同十分认真地说:“以后方便,请到外面去。”说完向大家深深一鞠躬。

上课时,有同学出门时重重摔门,他立刻追上去,满脸和善地请他不要如此,照例认认真真一鞠躬。学生们说,李先生的鞠躬比什么都厉害。

有个学生偷了同学东西,学监夏尊求教对策。李说,这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监应先向学生认错,然后宣布偷者站出来,如没人站出,老师就谢罪自杀,君子无戏言,说得这么重,学生定会站出来。夏是李的好友,虽认同李的说法,但顾虑学生不站出来当如何。李叔同非常认真地说:“那就自杀,不能欺骗学生。”夏上有老下有小,犹豫了一天,还是采取了别的办法。

刘质平是李叔同的音乐传人,在日本留学无经济来源。为帮助弟子并使他放心,李叔同认认真真给弟子写了一封信,细报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让刘质平吃了定心丸。李叔同后来出家做和尚,出家前,备了一大笔款子,供刘读书至毕业。款未凑齐时,李写信说:“此款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

【人生感悟】上述四例,充分说明李叔同“凡事认真”、“最讲认真”。对此,人们可能有不同看法,觉得他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对待生命是否有失敬畏、过于轻率。但其认真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所能。最后一例,简直令人五体投地。

4、人生哲理小故事篇四:三棵树的梦想

从前,有三棵树,它们都有各自的梦想。第一棵树想成为一只聚宝盒,里面装着金银珠宝等世界上一切珍贵的东西。第二棵树想被建造成一艘雄伟的大船,上面载着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第三棵树想长成世界上最高的一棵树,这样便能离上帝更近。

许多年过去了,来了一群伐木工。第一棵树被砍倒,伐木工说:“这棵树看上去很结实,我要把它卖给木匠。”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木匠会做聚宝盒。第二棵树被砍倒,伐木工说:“这棵树看上去很结实,我要把它卖给船厂。”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船厂会做大船。

第三棵树看到伐木工走近自己的身边时,非常害怕,因为只要伐木工将它砍倒,就意味着它的梦想破灭了。但是,它还是被砍倒了,伐木工说:“我暂时还没有想到用它干什么,先砍倒再说吧。”

第一棵树和第二棵树有没有梦想成真呢?第一棵树被木匠做成了马槽,用来装马的饲料。第二棵树被船厂做成了渔船,用来给渔民出海打鱼。它们的结局和第三棵树一样,离梦想很远。

然而,有一天,马槽边来了两个人,是一对夫妻,女的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无处安放,就放在了马槽里。第一棵树忽然明白,对这对夫妻而言,男孩便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几年后,有几个人爬上了搁置在海边的渔船。从他们的谈话中,第二棵树了解到,这些人当中有一个是刚刚打了败仗的国王。因为有了这条渔船的相救,后来国王东山再起,成为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而第三棵树则在当地建教堂时被做成了十字架,教堂是人世间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人生感悟】当梦想偏离了我们预先设计的路径时,别心灰意冷,因为有时梦想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变为现实。

5、人生哲理小故事篇五:善恶只在一念间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交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武士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但渐渐地他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武士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知道没有好好保管。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武士恶狠狠地骂了一句,然后“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利剑将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地说道:“这就是地狱。”霎时,武士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眼前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敬意。他的剑停在半空,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人生感悟】善恶常在一念之间。一切恶念、恶言、恶行,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地狱;一切善念、善言、善举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天堂。如果人人都能弃恶从善,即使是地狱也能成为天堂。因此,每个人都要静坐常思己过,经常检点审视自己的内心,摒除心中的恶念,放弃伤人的恶言、恶行。让自己的心灵纯净,才会得到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安宁。

(3)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哲理故事扩展阅读:

生命的价值的故事: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

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温馨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4. 关于挑战自我的哲理故事

历史上的卧心尝胆的故事,悬梁刺骨的故事,皆是挑战自我的故事。

5. 以“自我与他人”为话题作文,帮忙给点灵感啊

关系型话题,命题意图在于启发考生要关注他人 ,不能因某种利益而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体裁的选择 :
记叙类文体:
叙写一个曾经怎样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故事 .
对过去以自我为中心、不体贴他人的反省;
也可以讲述一个在体贴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故事

议论类文体
可以阐述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等

内容的选择
可以写关爱世界唤真情,可以写关爱亲情吐挚情,也可以写关爱弱者见人情;还可以从倾听别人、走近别人、帮助别人等角度切入话题。
总之,在写作时要选取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的材料,可以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写出声情并茂的佳作来。

主要病因:
①误将话题“自我与他人”读成是“自我看他人”,把“自我”当成是一个冷静的客观叙述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
②抛开话题,写成一篇单纯性的写人类的记叙文。
③没有将主题上升到反映“自我”与“他人”之间相处的关系上。作品视野狭窄,缺乏理性认识。

创新方案:
角度创新——编构童话《蜡烛的微笑》,为了照亮他人,蜡烛燃烧了自己,却无怨无悔,始终微笑着。
题材创新——截取现实生活中自己与他人相处的典型片断,
串联起来表现“关心他人,快乐自己”的主题。
文体创新——写小说,
塑造一个忽略自我为他人谋福利的人物形象,凸现人性光辉。

经典素材
1我们希望自己快乐,所以我们应该也祝福别人获得快乐;我们希望自己远离痛苦,所以我们也应该祈愿他人都能免于痛苦。
2有个乡人,大年初一早晨打开门发现门前有一个装骨灰的陶罐。他知道这是邻居对他的诅咒,两家世代有仇。他没有怒气冲冲地找上门去,而是拿着陶罐,到田里装了泥土,并种下了—株百合花……
有—天,花开了,他悄悄地把这盆花送到了仇人的家门口,就在那—天,仇人羞愧地来到这位大度的乡人家里道歉。用自己的言行打动他人,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佳作赏析:

只能陪你一程
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要经历不同的相聚与分离。
国庆节第二天,好友说要走了,我坚持要送他到车站。然而,他拦住我:“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反正你也只能陪我一程,就到学校门口吧。”我不再说什么,只是感觉眼中有东西有转动,眼前也变得模糊了。
或许,每一个人都只是穿插在他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吧,这就注定了永远只能陪别人一程。你爱你的父母,希望他们长命百岁,但你再孝顺,他们也会走在你的前面,你只能陪他们一程;你爱你的弟弟妹妹,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并时刻想用自己的身躯为他们遮风挡雨,然而你再高大,总有一天要走在他们前面,也只能陪他们一程;你看重朋友间两肋插刀的友谊,可最后不是朋友离开你就是你离开朋友,你只能陪朋友一程……
因为只能陪人一程,你就要学会去关心他人。他们饥饿时,你的一个苹果就是最好的关爱;他们失败时,你的鼓励就是最大的慰藉;他们成功时,你的笑容应该是最灿烂的……黑夜因为灯火的加入而变得明亮;天空因为繁星点缀而变得更加迷人;别人的生活因为你的加入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因为只能陪人一程,你就应该学会珍惜。父母只能抚养你长大,你不要期待他们是你永远的支柱,可以支撑你整个人生,你要好好地孝顺他们,不要等走过了才知道后悔;朋友可以给你温暖,但这种温暖是开放的,而不是独有的,所以你不是让友情从你身边溜走了;大学四年很快就会过去的,你要好好你珍惜你身边的一切,别等分离了再苦苦相思
因为只能陪人一程,你就应该学会放弃。为了分享朋友的快乐,也许你得缺席一个与情人的约会;为了分担朋友的忧愁,也许你将彻夜不能睡;为了孝顺父母,也许你将没有时间去游行;为了…… 虽然你放弃了一些,但你得到的远比放弃的要多。
因为只能陪人一程,你就得学会照顾自己。人生的航标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不能总是依赖别人,而且别人也只能陪你一程。我们在自己人生道路上,要学会照顾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好友的话让我突然间明白了很多。你只是别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只能与他们共走一段路,这就注定了你给予别人的有限性,那你又怎能要求别人的无限付出呢?

应对措施:
① 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常听老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那时,我就在想,桥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只是村西头的那两块老槐树叠加起来的、我们上学必须经过的“桥”吗?(选自山西省中考满分文《美丽的桥》
② 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选自湖北仙桃中考满分文《心中筑起一堵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