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镜――鲁迅《示众》中的特写镜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鲁迅先生的《示众》,开篇便是场面描写―一个酷热的首善之区的镜头,有狗的吐舌有鸦的喘气。视觉的感受转到听觉的动感。一个寂静的马路也有了声响,金属音,脚步声,叫卖声。

      接着,是人物的特写镜头,鲁迅先生运用了多处比喻,“如给夏日的长日催眠”是写胖孩子的无聊与瞌睡,“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又体现了他急切的去看热闹的心理,“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表达了作者对工人敢于质疑的肯定……

      还有人物的外貌描写,作者通过特征代整体的手法,使得文章里众多人物却也都鲜明。例如,罪犯的“白背心”,老头子的“秃头”,胖大汉的“赤膊红鼻子”,还有狭洋伞的长子,抱着孩子的老妈子……但也详细描写了秃头左耳附近的灰白色头发,赤膊的壮汉对小学生来说很阔的背脊,上面还有汗。

      而作者并不局限于单个人物的第三人称视角,他频频的转换这视角,从胖小孩到白背心到秃头再到胖子……作者极力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人争先恐后的看客状态,以“白背心”为圆心,向四周散发式的描写。

      而全文的语言描写并不是很多,但一句“热包子”的叫卖却占了四句,叫卖本是胖小孩的工作,然而所谓的“热包子”是冷的不说,胖小孩为了“看白背心”轻易的就离开岗位,这怎么看也是不对的。后面的秃头大爷读白背心上的字更是毫无意义,当然,看看那些人的对话,也是无聊的紧。

    我觉得鲁迅先生也是给了开头和结尾一个场景的特写镜头的。画面是这些看客们挤着闹着围着圈。争先恐后的不甘落后的。却是刹时间聚起来又立刻散开的。

      鲁迅先生的《示众》中没有主角,然鲁迅先生却用极高的艺术手法,把一个个小人物以特写镜头般的形式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无聊,麻木,冷漠也跃于纸上。我们这些后世之人也得以了解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