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止于困惑,勇敢得益明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霍尔顿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一出场便伴随着被学校开除的厄运, 等他合盘托出这已经是第四次被学校开除,读者一定在猜测霍尔顿究竟是怎样一个学生,怎样一个孩子,是哪里出了问题。

《麦田的守望者》一书发表于1951年,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书名来自于书中霍尔顿与妹妹菲比对话时表露的自己内心深处给自己界定的责任:“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里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

与其说霍尔顿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十六岁的中学生,不如说塞林格用纷乱的近乎事无巨细地写作手法描述了霍尔顿凌乱的想法,他看到的宿舍楼,拿起一本书,约会的女友,会面的教授,描写人物记述事实是虚,牵扯他的真实想法是实。看似漫无目的,东拉西扯,始终贯穿的主线却紧紧把霍尔顿绑缚在困惑的蹒跚前行中。

有一系列脏话做铺垫,霍尔顿的形象几乎是一个百无聊赖,对什么都看不惯,不停抱怨的学生,可是只要稍微仔细思考一下霍尔顿的心理描写,你就会多少理解霍尔顿有此表现的理由。

读来读去,让霍尔顿最反感的是虚伪:上一所学校的校长是势利之人,专门和衣冠得体的家长寒暄,安排牛排晚餐获取学生家长好感;因为捐赠宿舍楼,有钱校友成为座上宾,霍尔顿鄙视他是个唯利是图的火葬场商人;同学的妈妈,最喜欢听的却是霍尔顿编造的虚伪奉承他儿子的假话;在纽约舞厅里,霍尔顿使用电影明星离去的幌子,钓足了三个女孩的胃口,三个女孩俗气透顶地追逐电影明星,追逐热闹,她们追捧表面的奢华,而根本不知道真正原因;虚伪的牧师把信仰抬高到不切实的地步。

只知道有好莱坞,却没有读过作家小说的人大有人在;知道名人头衔的人,远远多过得知名人真实贡献的人,对获奖如数家珍,却疏于了解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谁会讳言这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虚伪,谁又愿意承认不争的事实。

势利和虚伪比比皆是,酒吧的钢琴师,公寓里变态的客人,甚至同学对待手提箱的态度,也被他捕捉到了。霍尔顿不是那个戳穿皇帝新装的小男孩,他已经不可挽回地跨入十六岁,没法口无遮拦说出真相,他还有没有圆滑到老辣,或者犀利认清真相,而后一针见血指出社会的丑恶,就是这样一种似懂非懂,疑云重重的境地,相信人们口中的社会,却又多了比同龄人窥探得掩藏在背后的真相,可贵的是他没有坦然接受这些,这反而造成了他的尴尬,他只能借助他的脏话,谎言,戏弄,鄙视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他不是一个故意和世界正常行为作对的孩子,他对虚伪的厌恶,并没有连带产生浑浑噩噩,玩世不恭,随波逐流的行为,他表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善意,真诚和纯粹: 他在情绪低落时总想起弟弟艾里,他钟爱妹妹菲比,这些不仅仅是源于亲情,更多的是他体会到了弟弟妹妹的纯真和爱;他虽然用谎言欺骗了同学妈妈,行为举止却彬彬有礼;他尊重两位修女的品行,不因寒酸而轻视她们;他不屑和同龄人一样热衷于谈论女人,鄙视同龄人的不修边幅,猥琐,蛮狠;他发自内心地尊敬好的作家,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哗众取宠;他从内心守护和简的初恋,不允许别的男孩给与哪怕是假象的侮辱;他尊重帮助过他的老师。

真实和纯粹被视作守旧,欺骗和愚弄被视作时髦,更可悲的是人们往往假借美好之言行龌龊之实,人们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苛责别人的时候,自己却自觉充当了不堪背后的隐形推手。

霍尔顿并不讳言自己是胆小的,假象的和同学讨要手套的情景模拟,因为招妓女而被敲诈五元钱被欺凌,懦弱的行为恰恰表现了他没有滑落并接纳世间恶的行径。

霍尔顿和出租车司机的谈话很有趣,鸭子,鱼的去向在为生计奔波的司机眼里匪夷所思,他的看似无厘头的追问真正激怒了司机,这不是百无聊赖的无理纠缠,它所隐喻的是人们离开真相很久,以至于浑然不知真相所在,如何提起真相。

小说的最后一节以最简短的话道出霍尔顿的未来,他尽管用了“不知道”回答他是否会用心学习,相比于简单的“麦田守望者”的无助界定,我更有理由相信他明白了老师的话,(这两段话说得太好了,没有陈词滥调,没有高谈阔论,道出事实却不沮丧,鼓励前行却不高歌猛进。)更确切地说,在经历中挣扎,在困惑中猛醒,霍尔顿完成了羽化成蝶的过程。

“如果你愿意的话,如果你寻找和等待——接近你内心会非常、非常珍视的认识,首先你会发现,你不是第一个对人类行为感到困惑、害怕乃至反感的,在这方面,绝对不是只有你。了解这一点会让你激动,你还会得到激励。许许多多人跟你现在一样,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样感到困惑。”

“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里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的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我想到了小说开始霍尔顿和历史教授的对话,来自教授的“战场”直指社会,霍尔顿愿意用“经历”来习得它们,因为他眼见的,听到的,大都是自相矛盾的虚伪。无疑的,教育,社会试图把每一个人塑造成符合规则的人,两位老师的话在最后碰撞出了火花,引领着霍尔顿开始新的征程。

若干年前,在遇见出身不公,财富差异的问题时,我欣喜自己找到了一样公平的东西:时间。几年前,我又发现了每个人可以把握的公平,那就是对普世公认的一些东西的思考能力,只要是稍微比别人多思考一点,你就会发现撇开看似在理表面的真实,从而可以知道自己如何对待它们。

我想,塞林格用老师的一段话点醒了霍尔顿,霍尔顿从单纯地要守护悬崖边的孩子,明白了悬崖是怎么来的,他也许已经消除了自己心中的悬崖,也许帮助了很多和他同样的人消除了悬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