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先实现小目标,先挣他一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最近,鲁豫采访王健林的视频火的一塌糊涂,“先实现一个小目标,比如一个亿”的这句话,最震撼我的不是“一个亿”,而是首富的方法,把目标拆分成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无论结果如何,或者是方向如何,最最基本的是他的方法。

可能我们被媒体引用的这句话,给吸引了眼球。我仔细看了一下视频,发现这种想法出现了不止一次。比如,鲁豫问道“最开始的原动力是什么?”而且,鲁豫还特意的引导了一下“是要改变我自己的命运”,还是“改变这个企业里面人的命运”? 王健林非常直接的否定,回答到:“我最早的愿景, 就是自己生活的好一点 ”,这是最最简单一个人的本能,生存。在讨论“先挣一个亿”之前,还讨论到王健林自己想要挣一栋楼,“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是王健林一直强调,心和舞台其实是 不断放大 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小目标变成大目标,不断的升级,再升级, “ 最好先定一个能够达到的小目标 ”, 这是这个首富在前后不足几分钟的视频中,不断想象观众传达的一个思想。

在继续之前,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意识里面,志向要远大?志向远大,没什么不好的,但是问题是大部分人都只关注了大志向,却不知道如何实现,久而久之,荒废掉了自己的理想。我们很多的认识,来自于我们接受的教育,这其中有些是常规的教育,有些事潜移默化的。对于志向的理解,也大体如此。从小到大,课本里面,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大都是小时立大志,长大成大事的表述方式。平时,电视,报纸,包括周边的家长,同龄人,也同样受过这样的印象,因为形成了二次间接的印象。用今天的话来讲,这种故事更容易吸引眼球,更利于传播和鼓舞别人。这当然是好事,可是问题是, 在宣传的同时,并没有提高要 实现小目标 这样的方法论。所以造就了大批无法实现自己目标的人们。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不自觉的设定了一个不是“大目标”,但却是无法量化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同样也是无法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否能够达成目标的。比如“我要每天跑步”,这样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违反了我们之前提到的“ 最简单 ”的原则。它为什么不简单?因为,这句话里面,一共有6个字,其中4个字,两个词是无法量化的。跑步,跑多远?500米,还是5公里?至于,每天就更扯了,这有点象法律中的“无期”的概念,无期到底是50年,还是100年,还是一直到世界的尽头?根本无法衡量。如果觉得每天跑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那么这真实大错特错了,比如我简单的指定的时间替换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每天跑步是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我10年中每天跑步,我20年中每天跑步?如果简单的说每天跑步,那从我看来10年中不间断跑步,还是一个星期内的每天跑步,是两个完全没法比较的跑步任务。

所以, 在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首先要 小 ,然后要能够 量化 。

有了量化,就能掌握进度,有了进度就能知道自己的目标完成度。 量化,进度,完成度,这些就是完成目标的套路。 不断的用量化,进度,完成度,这些指标来跟踪小目标的同时,也是我们逐渐熟悉设立目标,实现目标,完成目标的这一整套套路的过程。在这个期间,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个人习惯等,不断的调整,直到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当实现一个小目标,可以用奖励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褒奖,用来强化完成目标的成就感。或者,也可以改成完成目标的某个阶段,就完成对自己的奖励。有了量化,就可以控制自己在何种程度上进行下一步的开展,同时也可以加入奖励不断的刺激自己,提高自己。

奖励机制是人脑中自带的系统,我们对各种物品或者行为都会有奖励系统带来的愉悦感。比如,当前流行的微博,微信,facebook等等互联网社交产品,为什么会有人不断的刷啊刷信息,其实正是这些系统无意识的刺激到了我们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利用这个奖励系统,和我们的目标结合起来,能够改善我们完成小目标后的感觉,从而提高并形成不断完成小目标的自我激励模型。如果想让自己切实的感受到奖励机制的召唤,那么最好遵循以下两点:

1. 心动 :奖励一定要是我们自己内心非常喜欢的,非常向往的,恨不得是每次想到都会留口水的那种,这样的奖励才能刺激到我们的大脑,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2.  心疼 : 这个是从经济角度考量的,也就是说这个奖励,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代价的力量。

奖励的意义在于,我们付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一个非常符合我们期待的回报。当然,目标最大的意义是还是目标本身,只不过这里,我们利用了一点小小的技巧来帮助我们自己实现目标。

更好的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心愿清单,因为这个清单上的东西,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所以保证了它们心动+心疼模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可以把自己的目标根据大小,对应到清单上面的奖励上。每当完成一个目标,就可以奖励自己。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 完成了目标,收获了目标本身的好处。

2.我们自己身边的物品逐渐会被替换成心愿清单里面的物品,这些物品首先都是我们自己非常喜爱的,又舍不得购买的,但是因为奖励的原因,被我们收入囊中。那么我们一定会非常爱惜它们,并且非常频繁的使用它们。这也恰恰是“怦然心动”的整理法则中提到的物品原则。就是,我们所使用的物品一定要是自己非常喜爱的,让自己心动的。因为每件物品又贵又精,必然东西就会少,同时也符合了“弃舍离”的精神。

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将每个阶段重要的目标,对应到适当的奖励。通过不断的付出,不断的收获,来激发自己完成目标的欲望和行动,也是真真切切提高自控力的手段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