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如此焦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3-02

文万超

近日,某圈内知名公号的一篇《体制中的你正不知不觉被淘汰》(点击阅读)引发争议,争议本身不重要,但争议背后的一个问题很重要一一我们该如何在当下不断更新知识。

另一个时空,一个幼儿背诵《弟子规》的视频在网上被热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一一这样的学习有无意义。

两个看似无关的事情,在我看来,却指向了同样的一个问题一一我们该如何对待知识?

1.我们为何这么焦虑?

如果你看过《体制内的人,你正在不知不觉中被淘汰》那篇文章,你应该知道,作者是听完罗胖2017年跨年演讲后有感而发的。说实话,我当时听完也有一肚子话,但墨水不多,生生憋回去了。经过这么久的酝酿,这几天我突然回味到了当时听完演讲后的感觉。

我们为何对知识如此焦虑?罗胖的演讲中多次提到他的“得到”APP,里面从如何积累财富到如何给狗狗剃毛,各种知识,包罗万象。《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中一篇文章给这种浓缩知识包起了一个外号,叫"知识胶囊”,意思是速效而浅显的知识获取手段。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比喻,让我脑中浮现出一个神情焦虑,行色匆匆的人,每天口袋里装着十多个药瓶子,没事就把红黄蓝绿各种小胶囊往嘴里塞。

他怎么了?是生病了吗?还是营养不良?显然,一个健康人,这样乱服药,是要出事的。

如果你是90年代前生人的,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当初自己是怎样获取知识的?那种感觉什么样?

我们沉浸在金庸的小说中,不会去搜索金庸武侠世界的方法论。

我们看了一部电影,不会立刻找到北大公开课,听戴锦华的影片赏析。

我们读了一篇文章,一时兴起会写写划划,而不会直接拉到下方评论区。

那时的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这种汲取知识的方法有什么不对,虽然进展有些慢,但身心愉悦。而如今机不离手的时代,我们突然发现,认真地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细细地品味一部电影、一首歌是那么的困难。

因为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对知识的汲取变得浮躁而怯懦,敷衍而功利。

设想一下,如果在地铁进站的拥挤人流里以2米每秒的速度向前移动,你是否会感到紧张、急迫?而当你在空旷的进站口同样以2米每秒的速度向前行走,你还会有这种感觉吗?

显然,你的焦虑感并不来源于能否赶上地铁,而来源于你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你的感知领域越拥挤,你便越焦虑。

2.我们在知识共享的道路上是不是走的太远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眼界忽然迎面撞上了无限的网络世界。套用庄子的一句话,真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就是疲了,挂了。

不知道庄老师在知识大爆炸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是也产生过这样的困惑,为啥我这么牛,偏偏周围还有这么多更牛的人?为啥我学的东西他们不care?为啥法家那帮人能掌权?儒家那帮人有那么多粉丝?臣妾做不到啊!

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如果说以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还可以通过"宅"的方法去逃避,现在的各种推送、直播、公众号、小视频如同箭雨般向你袭来、你便是铁布衫也难以招架了。

每天面对闻所未闻的概念名词,见所未见的奇人异事。这里"得到"告诉你"如何快速实现财富自由,那边刚辞职的好友在公众号发文“如何通过公诉技能达到辩护目的”。

你除了默念一句MMP外,有没有过怅然所失的感觉,有没有觉得空虚、寂寞,觉得冷?

如果这时,你再点开一篇鸡汤文想暖暖心。豁然看见"如果再不努力你将被淘汰!”这样的字眼,会不会把手里的安卓千元机砸老远?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你到底前生修的什么,才有幸来到这个时代?你到底今生要怎么修炼,才配得上这个时代?但回过头,发现好好享受这个时代,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解。

3.我们该如何学习?

林语堂曾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解释为通过知识的习得培养一种领悟的本领。这种解释与当下流行的"知识工具论”、“知识商品论"有着截然的反差。后者认为,知识就像个取之不尽的超市,你应该竭尽所能到里面采购、消费,强壮自己的大脑和精神,“罗胖”们只是刚好站在收银台那里收取一点点酬劳。

而像我这么传统的人,到现在也难以接受这样的高论。我更愿意将知识当作一本随身携带的“书”,你的所学所见所闻存储于脑中只是目录,目录本身不是知识。只有当你有一天在感悟某个现象或使用某项技能需要媒介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调阅到这个目录,通过这个目录寻找到相关章节,然后进一步学习和领悟得到新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就比如我们孩提时代背诵的古诗,散文,牢记的方程、公式,当时对我们是没有意义的,但当你老了回到许久未归的故乡,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便脱口而出了。

所以说,获取知识的方法无外乎学习和实践,学习是为了存储,实践是为了读取和创造。如果说儿时的学习更多出于无意识,成人之后的学习则是本能需要了。但我们坚持,储存的过程应该是自然的,循序渐进的,就像泥土吸收雨水,树叶沐浴阳光,以最惬意的方式学习,哪怕慢一点,笨一些,都没关系。学习不是人前炫耀的资本,也不是谋求生路的捷径,而是自己安放灵魂的森林。

还记得当年我们为高考拼搏的日子吗?那时候是谁信誓旦旦的说“以后谁也别想逼我学习!”?是时候给那时的自己一个交代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