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思维:实现艺术创新的关键_计算机思维的本质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8
  引言  构成思维,是本人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提炼出的一个新概念。  面对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命题,面对“艺术创新”日益成为我国文艺创作者不容回避的历史责任和高度的文化自觉,面对国外媒体一直不断指责中国“创新无能”和“无力创新”的种种言论,我常常在思考,不断地发问:
  1.对于一个成熟的国家来说,软实力必将通过文化艺术的创新来发展,通过有效展示国家文化艺术形象来实现。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主要是看不仅能把话说出来,还能让人听进去。可见,“艺术创新”被认为是艺术创作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生命和动力。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化部门天天都在强调“艺术创新”,可怎样才能实现“艺术创新”?
  2.时下,文艺界存在着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说的只管说(某些理论),说了白说,因为说的不是地方,说的不是症结所在;做的只管做(某些实践),做了白做,因为做的不痛不痒,做的不是精品力作。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各弹各调、风马牛不相及。任何研究分析,如果找不到症结所在,将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症结所在,从而实现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在同一高点上的握手,并互为作用、良性发展,真正推动“艺术创新”呢?
  3.“艺术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艺术理想,更重要的是能找到开启妙门、点石成金的艺术实践方法,也就是说“艺术创新”的关键在哪里?抑或“艺术创新”成功的密码有没有?到底是什么?
  目前,国内外艺术理论研究尚无对此命题,给出详尽的理论分析和有说服力的结论判断,这给“构成思维”的确立、分析和研究带来诸多的不便和困难,当然,也因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开掘和研究的可贵契机。为此,我只能结合自己在几十年艺术创作中的感悟和成功经验所得,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艺术作品的精妙,那么,必然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到“构成”,这“构成”就是作品的精妙之处;如果作品“构成”平庸,讲述者也必然是不得要领而滔滔不绝,非要“说不尽,道不完”才行,那么,这作品也一定平庸。
  我以为,一部艺术作品是否创新,早已被“先天基因”所决定,这基因的构成,就是能否实现“艺术创新”的密码。艺术作品独特不独特,精彩不精彩,不是题材和体裁决定的,而是因为构成,构成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崭新的艺术作品需要崭新的艺术陈述方式,而崭新的艺术陈述方式离不开构成思维。“构成思维”决定着构成成分的选择和取舍,构成决定着创意的独特和巧妙,创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和成色,所以,“构成思维”是艺术独创的思维,是实现“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 构成思维的创新品格
  (一)构成与构成思维
  1.关于构成
  “构成”一词的来源:一是20世纪初在俄国兴起的前卫艺术译语中使用的“构成派”、“构成主义”、“构成艺术”等;二是德国包豪斯中的译语词汇“构成”。
  构成,常用于造型概念,一般是将两个以上不同形态的单元重组,并且构成一个新的独立形态。在艺术设计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被称为“三大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所论的构成,主要是针对文学和表演艺术创作中的形态重组,它既是创作者脑海中的奇观异景,也是未来作品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仿佛存在。
  2.构成思维
  艺术构成离不开构成思维。构成思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思维系统,既不同于相对定型的惯用思维方式,也不同于相对稳定的单向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构成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艺术创作中,构成思维是创造独特作品的法宝。
  构成思维来自艺术创造者的联想。它是三维立体坐标系,并以开放式、多维度、排他化、变异性和独特性的崭新姿态呈现出其特有的创新品格。具备了构成思维,看什么问题都不是封闭的、扁平的、泛化的、静止的和一般化的;看什么问题都会自觉地置身于立体空间,而能看见有物性、有色彩、有机理、有象征意味、有变异可能的艺术生命实体。
  构成思维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但较之形象思维更理性、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它不仅是一种艺术理念,更是一种有效的创作方法或艺术陈述方式。构成思维往往就是为了创造“这一个”,总要寻找“两个”或“三个”来成就“这一个”。于是,总能“沙里淘金”发现价值,总能“金凤玉露”巧遇相逢,总能“打通间塞”合为一体,实现艺术的突破和创新。这就是——构成思维。
  (二)构成思维的创新品格
  1.开放式的构成特点
  构成思维,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它不封闭、不保守,具有发散和自由的特点,决定了创作者可以从纷繁多变、扑朔迷离的世间万象中,发现事物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选择其最具特点的构成关系。艺术构成很接近物理学和化学,只是形态不同而已。物体(也称为物性)本身并没有情感和意义,但创作者把它们放置在一起,就能够起到化合作用,具有独特象征意味,正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2.多维度的构成空间
  构成思维,是一种多维度的思维状态。恰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的整体观照,不是“盲人摸象”的局部感知,也不是单一的、扁平的和线性的流变。在戏剧和影视作品中,人物、性格、矛盾、冲突、背景、情节、环境、情景等都能成为构成的要素,打破常规、跳出定式,努力寻找“巧合”,构成“巧合”,让“巧合”产生爆发力。我们知道“情理之中”并不难,难的是“意料之外”。
  3.排他化的构成意志
  一部艺术作品的诞生有如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当诞生这个生命(艺术作品)需要“这一个”精子(创作元素)和“这一个”卵子(创作元素)结合时,他们必须要历经长途跋涉,冲破千难万险,完成优胜劣汰,才能最终融合在一起,成为独一无二的最佳组合(作品的构成)。而这种构成基因一旦形成,他们将会按照自己的方向和方式发展变化,生长壮大,实现独特的新生命的诞生(艺术作品完成)。这种独特的构成基因,决定了它和盲目的、随意的、泛化的、散漫的成分选择完全不同,所以,构成思维具有排他化的构成意志。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创新的好作品构成关系一旦确立,就要始终坚守自我的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