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管理的平衡思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通过交易成本给我们解释了企业的定义和企业的边界。科斯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要低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组织”节约了一部分市场运行成本,从而产生了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的刺激下,必然期望于更多扩大外部交易成本与内部交易成本之差,这意味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会带来效率下降、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收益下降、管理收益递减等问题,从而抵消因规模带来的收益,这就产生了企业边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企业的产生和企业边界的确定就是一种“平衡”的产物,是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如上所述,规模扩大,增加了节约的交易成本,但是作为矛盾的另一方,内部的管理效率、组织成本等却在削弱由交易成本带来的优势,最终的结果就是两者在某一点上达到平衡,形成了企业和企业的边界。
奥立佛·威廉姆森1985年发表的《企业的约束:激励和行政特征》给我们描述了另一幅企业的“平衡”景象。正如科斯所讲的,在利润最大化的刺激下,企业有无限扩张的强大动机。那么,每个企业的“平衡态”最终是由什么原因确定的呢?威廉姆森认为,企业规模上的根本限制,决定于在资产专用性不显著的情况下内部组织的治理成本劣势。威廉姆森从激励和行政特征(行政成本)两个角度分析了对企业无限扩张动机的平衡问题。首先,企业无论是在高能激励下,还是在低能激励下,都需要对部门、员工进行监督,以约束其行为,这就是企业内部管理中激励和控制的平衡。如果单有激励,部门和员工就会拼命耗用设备,增加眼前的收入,因而必须加上控制和约束,形成一种互动配套关系,以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其次,企业内部行为的行政特征,都将产生一定的行政成本,进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规模越大,一体化程度越高,这些行政特征就暴露得越 明显,行政成本也就越高,这就构成了对企业扩张的约束。总之,威廉姆森从激励和行政特征角度描述了企业的另一本质特征——企业是一个平衡体。
张五常在1983年发表的《企业的合约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是合约安排的一种形式。最简单的理解,在私人拥有生产性投入(产权私有)的情况下,所有者通过某种合约安排,把投入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换取一定的收入,这就出现了企业。说“企业”代替了“市场”,也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件工合约替代了产品交易的市场合约。另外,权利的让渡必须要以一定的回报为代价。这种企业的合约性质本质上就是所有权各方的责、权、利的安排和平衡,比如代理权与控制权、所有权与经营权、投入与产出等各相关利益之间的协调。
阿尔曼·艾尔钦和哈罗德·德姆塞茨在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一文中,从团队生产的视角解释了企业这种经济组织的平衡问题。首先,从团队生产的效率视角看,为了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需要尽可能地使劳动者的报酬与其劳动生产率相平衡、相对称。其次,从团队生产中的偷懒现象看,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生产监督。这也是矛盾平衡的结果。再次,从古典企业本质定义的合同结构看,每个团队成员跟企业所有者签订双边合同,形成了雇主——雇员关系,这就构建了企业所有者和雇佣者之间、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平衡体系。
在企业管理的诸多经典理论宝库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处于一种扩张与约束、收益与损失、激励与控制、权利与义务、投入与产出、授权与监督等的平衡状态之中。要保持这种平衡状态,企业及其管理者的平衡思想、平衡艺术和平衡操作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