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沿革与各流派特点(五)剑走偏锋的两晋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两晋,指西晋、东晋两个朝代。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317年,司马睿于建邺承制改元,史称东晋。至420年刘裕称帝,东晋灭亡,共155年。

两晋文人辈出,是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时期。在统治者的强权打压下,文人们怯作强言,靠老庄的道家思想聊以慰藉,因而产生了“玄言诗”,玄言诗虽然单调消极,但它的分支——山水诗,却别出新意。同时因内涵不宜涉及政治民生,许多文人将精力和才力用在对文字的雕琢上,辞藻的华丽繁缛,注重雕饰;内容上趋于繁复;语言上趋向骈偶化。这些对文字的精研,引导了南朝文字音韵学的诞生。

晋灭吴而统一后,社会相对稳定繁荣,及至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产生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许多文人或死于战乱,或隐居避祸,所以西晋初年是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西晋上层文人以张华和傅玄为代表。

张华可称西晋的文坛领袖,他力主伐吴,是西晋统一的功臣,不但知识渊博,而且常常奖掖后进,陆机陆云兄弟就是由他举荐,因而影响力很广。

张华是西晋雅乐歌诗的主要作者之一,创作讲求技巧和词彩,多用对偶。缺点是诗意略显单薄,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这也是西晋诗歌的普遍特色,如:

傅玄成就较高的是乐府诗,他博学且通音律,与张华一起为朝廷写作雅乐歌诗和雅舞歌诗,《乐府诗集》中,西晋郊庙歌辞21首皆为傅玄所作。但傅玄的乐府诗有两方面出新之处,一个是故事题材的乐府诗改编和创作,另一个是大量创作了女性题材的乐府诗。如《豫章行苦相篇》是其代表作:

这首诗生动、细腻、客观地展示了女性悲剧性的一生,讽喻了古代社会男尊女卑陋习的普遍性,在古代诗歌中独具特色。且其女性题材作品中,女性的形象都是正面而美好的,至于其中有没有比附君臣之义的用意,值得商榷。

陆机西晋最著名文学家之一,与其弟陆运并称“二陆”,其祖父即吴国重臣陆逊。太康十年,陆机兄弟入洛阳,为张华所赏识,先后任著作郎、中书郎、平原内史,太安二年与陆云死于八王之乱。

陆机文采出众,《诗品序》称其为“太康之英”,诗歌方面,陆机创作了组诗《拟古诗》,模拟《古诗十九首》,但推陈出新,如:

古诗写月光,不过“何皎皎”形容而已,陆机则用“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来描写,将其具象化(《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则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与纯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产生了区别。

又如《赴洛道中作》:

此诗除首尾二联,中间全是工整的对句,对偶化趋向更深,又多细腻的描写和修饰,体现了太康诗歌的特色。

晋惠帝时,贾谧专权,许多文人投身于其下,潘岳与石崇争相谄媚贾谧,有望车尘而下拜的举动,人品为人所诟病,后被诬陷谋反,被诛族。

潘岳的文学成就主要在叙写悲情之作,其为去世的妻子写了三首悼亡诗和一篇《哀永逝文》,开后世悼亡诗先河,文学史上评价很高,现举其《悼亡诗》第三首:

西晋著名文学家,出身下层,是寒士文学的代表人物。太康初年,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为嫔,左思跟着移居洛阳,想要做一番事业,但左棻并不受宠,左思也一直屈居下僚,抱负不得施展,八王之乱时,为避祸离开洛阳,后不知所终。

左思的《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也是其声名鹊起的原因,他历经十年,以魏蜀吴三国都城为对象,使赋的容量大大超过《两都赋》《二京赋》等,不仅辞藻华美,还有很强的知识性。

但真正使他他在文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他的八首《咏史诗》。在此之前,班固也写过《咏史诗》,每首专咏一人一事,但左思不同,他把咏史和咏怀结合起来,八首诗为一个整体,旨在抒发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不平。

第一首不为世所羁、功成身退的形象,是左思理想的化身,旨在表达他不重名利,只为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

第二首则抨击了门第观念对下层文人的打压,山上苗只有径寸,却要遮盖山下郁郁葱葱的松林,可谓生动形象,一针见血。

整组诗中,左思借荆轲、扬雄、许由、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等建功立业的寒士,对门第观念进行批判,以咏史为途径,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左思的《咏史诗》第一次用组诗的形式明确表达“寒士不遇”的主题;同时开创性地将咏史与抒情相结合,并成为后来咏史诗的常见写法。

左思另有《招隐诗》《娇女诗》等,亦独树一帜。

东晋文坛受玄学的影响十分严重,直接导致了玄言诗的盛行。

玄言诗是受玄学影响,用诗歌来阐释老庄道家思想的作品,语言枯燥、思想消极而单一、缺乏形象性且与现实脱离,历代评价都不高,在此略做摘取:

玄言诗虽然成就不高,但在文学史上还是有一定作用,首先是玄学诗人崇尚自然,常在山水之间体味“道”的玄妙,所以诗中有许多描写山水的语句,对后来山水诗的形成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道家思想对“意”的追求,所谓“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玄学审美,促进了对“意”的审美追求,文人在欣赏作品时,常常主动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最后是玄学诗注重说理,虽然它本身说理枯燥乏味,但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同时为后来的说理诗写作提供了经验。

建安风骨实际上蕴含着乐府的质朴和文人的绮丽两种发展方向,而西晋文人愈加偏重了对绮靡的追求。及至魏晋易代和西晋内乱对文人的杀戮,导致玄学的兴盛和文学的沉寂,自陆机以后,竟无一人可领袖文坛,直至陶渊明的出现。

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其曾祖是东晋名臣陶侃。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发展到巅峰,即使是立有大功的陶侃,也被时人蔑称为“溪狗”,至陶渊明时,更是彻底属于寒门了。

陶渊明应该是很早就从事农耕劳作,他虽然少有大志,但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早已看透,对自己的才情与志向不得施展的现实完全洞悉,转而产生了深厚的田园情怀。

陶渊明因贫病不得已出仕,又因不愿向高位小人折腰,去职而归。归田后,他经历屋宅遇火,甚至贫病乞食都未曾动摇。朝廷征著作郎,他称病不就;檀道济劝他出仕,他亦拒绝,甚至檀赠予的粱肉都辞而不受,可谓傲骨不屈。

陶渊明的艺术境界在于其纯任自然的思想,以《饮酒》为例:

门阀制度和对文人的屠戮,导致了社会上玄学的盛行和儒家的引退,相对于玄言诗的枯燥,博学的陶渊明却深谙玄学的真正内涵。当时的山水诗对自然景色还处于观赏的层面,情与景并不交融,陶渊明却将自身置身于田园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静谧祥和的真意,无法用言语来表述,也不需要表述,这就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境界。

陶渊明辞赋诗文兼善,却以诗歌成就最高,而诗歌中,又以田园诗的成绩,无人出其右者。

相对于玄学所追求的空寂禅趣,陶渊明把田园中的方方面面都写进诗中,他的诗是生活化的,他的生活也是诗化的,唯其诗中有人,所以不可超越。

除了田园之情,陶渊明的诗中同样反映了许多生活的艰辛,如《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和《乞食》:

农耕生活既是反映个人,也是反映当时的社会实情,陶渊明深知农耕生活的辛苦,但仍能坚守信念,实在值得钦佩。

除了上述描绘陶渊明所经历的作品,陶渊明写了许多咏怀诗来表达他的所感,如《饮酒》《拟古》《杂诗》《咏三良》《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等。

陶渊明另有歌咏亲情、友情乃至爱情的作品,如《归园田居》其二、《答庞参军》、《责子》、《闲情赋》等。

《闲情赋》极写男女情好,讲述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思恋,所发“十愿”,如此歌咏爱情之作,可谓情感奔放,足见其秉性真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