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讲堂二十六章法十一残缺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篆刻讲堂二十六章法十一残缺法

印章的残破,是由于古印经历年代久远,加上出土之后自然的斑驳锈蚀所致,它与蜿蜒的长城和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给人一种特殊的残缺美。在篆刻过程中适当的施以残缺之法,不仅可以平添一份古意,而且也是为了弥补印章章法上的疏密、轻重、虚实方面的不足之处,残缺印面使之变化统一。印章残缺的巧妙处理,运用得当,可以增加章法艺术的朦胧美和古拙美。

常用的残破方法大致有如下的四种

一、白文印中紧靠印边,并与印边平行的长笔画,可做残缺处理。

二、白文印中笔画密集之间可以做残缺法的处理。一般的方法是在镌刻笔画之时,有意识地使之同时获得残缺,也可以在笔画刻完之后再做残缺处理。笔画过于繁复,会造成印文过密,可以使用增减法,也可以用残缺之法,使得一个字的两部分零件浑然一体,不致造成分离拼凑的感觉。一般是横画宜竖破,竖画宜横破。

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印框应该做适当的残缺处理,作轻重、虚实的处理,使之不致流于圆滑呆板之失。

四、印框的粗边作适当的残缺之后,以救呆板之失。

当然在使用残缺法作残破处理的时候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印文完整如新,而边框却作了过度的残破处理,又或者印边十分完整,印文却破成一团,都是极其不协调的,这是说的极端的情况,提醒大家要注意整体的协调和残破的度。

注意防止因残破过头而改变一个字本来面目,特别是像“田”或者“夫”这样的字,一旦疏忽就变成别的字。这里需要大家在处理的时候一定要严谨。就如同我们在书写篆书的时候,一个小笔画的长短而变成另一个字的例子就很多,一定要谨慎对待。

残缺法的使用,主要是线条刻的太过光洁、呆板的时候,通过一定的残破增加古意;又或者印文闷塞用残缺来舒气。

切忌残缺太过的对称一致,要有变化。

并不是所有的印式都适合残缺法,比如工整的仿汉铸印、玉印;又比如模仿宋元细朱文印就不适合用残缺法,最多在四角轻轻敲击,以避免四角过于整齐方正即可。又比如仿黄士陵等风格的印,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淡雅秀丽的美,或通过光洁的线条追求一种生辣、劲挺的美,如果你在模仿的时候妄自敲击破损,就适得其反了。

我们来结合一些名家的名印来说明讲解:

清代篆刻家邓石如的“雷轮”印。“雷轮”印两边的笔画紧靠印边,且与印边平行,这是可以适当的运用残缺法,使之粘连在一起,“雷”字与“轮”字中间亦是如此,也作了适当的残破,使之粘连。但是大家要注意一个细节,这几处都是残破的粘连,却不是雷同对称的,而是都各有不同。我们用张图来更加清晰的说明。

大家注意我们标出箭头位置的残破处理,残破的大小与位置都是有讲究的,看似对称,实则是残破的位置有呼应,而大小与残破程度均不相同,大家在注意印文中间的一些残破造成的粘连。所以残破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用心设计过的。

从这方印中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出我们之前讲到的,白文印中紧靠印边,并与印边平行的长笔画,可做残缺处理;以及白文印中笔画密集之间可以做残缺法的处理。

依旧是清篆刻家邓石如的一方印章——“海阳东野”印。边框的处理,使得靠近印边的笔画几乎与印边融为一体。印中的文字在笔画密集处也做了相应的残破处理与之呼应。均布法布局的一方印章,利用残缺法,使得印文文字如同要溢满而出一般,“海阳东野”是否是日出时的写照呢,太阳将要升起,将黑暗吞噬,阳光将会照耀整个大地。这是笔者的一些感触,再回到印中,长方形的印章,在四角的地方也做了残缺的处理,使之更加圆润。古朴、自然、更具朦胧之美,让人浮想联翩。

这是清代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蒋仁的“浸云”印,印文两侧作了一些残破的处理,并相互顾盼呼应,印中也有一些小的残缺处理,笔画的刻画也没有过度的追求平直与光滑。全印古朴中带着一丝灵气,灵气在“云”字的独秀留红,而古朴就在几处看似随意的小残破之中。残破的处理也增加了动势,使得“云”字缥缈升腾之感更加强烈。

这是蒋仁的另外两方印章:“山堂”印与“小蓬莱”印。我们同时拿出来,为了让大家做一下比较,残破的程度不同,那么所带来的效果时不一样的。“山堂”印残破的程度更加重,运用也更加明显,使得全印更加的古朴,特别是右侧边框的残缺处理配合“堂”字两点的造型,给人似有土石落下之感,如同此印刚从土中被挖掘而出一般。而“小蓬莱”的处理就比较有意思了,边框的基础残缺处理,印文文字的几处残破处理都没有特别的地方,而最特别的是如下图所示的这处残缺处理。

明明是残缺,却处理的如此平整,似乎格格不入,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我们未曾到过的蓬莱仙境,是否也是如此呢,看似与人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其实又与我们凡人永远仙凡有别呢?

这是一方印“吟武”,其中用了挪让的章法,一是增加两字的关系,而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章料的圆形外形。我们之前也说过,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印框应该做适当的残缺处理,作轻重、虚实的处理,使之不致流于圆滑呆板之失。作了残破的处理,我们在注意事项中也提到,那么其中的文字的刻画不要太过光滑,否则会显得格格不入。

这方印我们不但但是为了说明印框的粗边作适当的残缺之后,以救呆板之失。

相信很多篆刻的爱好者都看到过这方清代篆刻家邓石如的印,“江流有声”四字所在的右侧印边只是上下作了两处残缺处理,而“断岸千尺”的左侧的印边缺几乎已经完全的残缺,甚至连“段”字也残缺了一小部分,这样处理体现的是断岸千尺的气魄与意境。从章法上讲,“江”字的小留白与“岸千尺”三字的大留白,顾盼呼应,同时又与两边的边框的残破不同相呼应。“江流有声”四字更加的圆润工整,衬托的是“断岸千尺”的残破。“江流有声”如同远处远远微观的人,只是听到江水的呼啸;而“断岸千尺”如同江水已经冲破印章左侧边框的岸堤,冲入印文,将“段”字的一部分冲毁。残缺法的妙用尽显无疑,也可见大师的神来之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