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无题的主题思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3-31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原文】: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 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 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赏析】: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 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 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 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 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 宋武帝《 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 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恨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