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养生篇: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2022.06.09周四雨D159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59

《菜根谭》养生篇

  21 园圃看蜂忙,觑尘情世态

  原文:芳菲园林看蜂忙,觑破几般尘情世态;寂寞衡茅观燕寝,引起一种冷趣幽思。

  译文:在花草芬芳的花园,只是观看忙碌采蜜的蜜蜂,也可以从中看破一些人情世态;在寂静冷清的茅屋,只是观看回巢栖息的燕子,也能让人产生一种清雅的情趣和深沉的幽思。

    解读:有一次,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看到一副题为《按乐图》的画,画的是乐队正在台上演奏乐曲。王维便仔细观察了许久,然后很有把握地对别人说:“这画中的乐队正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大家都不相信,以为王维瞎说。王维请来了乐工,让他们演奏《霓裳羽衣曲》,然后叫大家仔细观察。果然,当奏到第三叠第一拍时,合奏队员的姿态,手势,表情都和画面完全一样,甚至乐工们的手指,嘴唇在乐器上的位置也都和画中相吻合。大家这才相信王维的判断,称赞王维细致的观察力。画者也正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使作品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

    可见,古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是十分注意细致观察的。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面貌。同样,仔细观察,也一样能从生活中发现真理。一滴水,我们会发现它同样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粒种子,我们会发现它具有不屈不挠强烈的生命力。一棵花草,一棵幼苗,甚至是小蜜蜂的采蜜、燕子的还巢,都能揭示出人类生活的奥妙。

  22 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

  原文: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千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

    译文:善于领悟大自然情趣的话,不必跋山涉水去寻求,真正的生活乐趣也并不在多,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池塘和几块形状各异的石头,就能像置身名山大川一般赏心悦目;片言只语之内,便仿佛见到了古代圣贤的思想精神,这才是高明之士的眼界,旷达之人的胸襟。

    解读:云门和尚手持禅杖对众弟子说:“我把这禅杖化成龙,把天地都吞没了。山河大地从何而得呢?”所谓禅杖化成龙,是代指有限归于无限,个体统一于全体。意同“一人发真归于源,十方虚空悉消殒”。杖化为龙,吞并大地,人归真返源时,十方虚空就全部消失了。可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岿然不动的山河大地又从何而得呢?有限一旦归于无限,无限的整体反而通过有限的个体展现在面前,一个适当的契机点亮了智慧的明灯。禅宗主张的“悟”,是对人生进行深邃洞察反省,在对自然的思索中寻求心灵的安顿,安静地起居,且和所处的环境同化这是一种内在体验的无媒介的获得,是一种诉诸直观的理解方法。难怪乎禅宗修行,贵在修心。

  23 心与竹俱空,是非不著脚

    原文: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著脚?念同山共静,知忧喜无由上眉。

    译文:人心如果像竹子那样空虚而无杂念,请问是非能在何处落脚?思绪如同大山那样沉静安稳,可知忧虑与喜悦便不会在眉梢出现。

    解读:北宋名相吕端为人旷达宽厚,对升迁贬谪之事处之泰然,别人背后议论他的长短或者说他的坏话,他从不计较,也从不因此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属“心与竹俱空,念同山共静”的君子典范。

    吕端为人宽厚,喜爱说笑话,是个笑口常开的乐天派。进入朝廷为官以后,任成都府知府,为政清廉,生活简朴,虽然屡经升降,却从未因为这些得失而伤怀。宋太宗时,升为枢密直学士,不久拜参知政事。当时,赵普为中书,对吕端评价很高,说:“我看吕公奏事,受到嘉奖没有大喜过望,遇到挫折也没有丝毫畏惧,喜怒不形于色,真是台辅之器啊!”他从不与官位相当的人争名次,甘居他人之下。左谏议大夫寇准拜为参知政事,吕端奏请居于寇准之下,太宗却以吕端为右谏议大夫,位在寇准之上。后来,吕端代替吕蒙正为相,老成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因为他与寇准同列,却先居相位,唯恐寇准内心不平衡,就奏请皇上准许参知政事寇准与宰相分日值班,其谦让如此!太宗训喻:“自现在开始,中书事必须经过吕端详酌,然后再奏给朕。”从此后,吕端更加谦让。

    一般人中多有笑口常开的乐天派,一旦掌权,便会变得整日忧心于外,谨慎小心,吕端身为宰相竟然能够保持“谦虚、喜怒不形于色”的本色,喜爱说笑,不计较一时得失,不虑风波之言,对升迁贬谪之事处之泰然,其修为着实令人佩服。

    24 养志于清修,栖心于淡泊

    原文:趋炎虽暖,暖后更觉寒威;食蔗能甘,甘余便生苦趣。何似养志于清修,而炎凉不涉;栖心于淡泊,而甘苦俱忘。其自得为更多也。

    译文:依附炎热虽能得到温暖,但得到温暖后更会感到寒冷的严厉;咬甘蔗虽能尝到甜味,但尝到甜味后便会产生苦涩的趣味。人们还不如在清静安闲中修养心志,而与炎热和寒冷都不相干,在恬静寡欲中安定心性,而将甘甜和苦涩皆忘掉。如能这样,人们自己从中得到的乐趣就更多了。

    解读:古今有许多关于心理学的论著,其中有一本名曰《心经》,《心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心中不可有挂碍,有挂碍者,患得患失,乃至心生恐惧,丧失心智,惶惶不可终日。”挂碍,是一种牵挂和障碍,这种诱惑和痴迷也许是名,是利,是财,是权,是色,是情。

    追求名利、权势、情爱是很正常的事情,获得名利和钱财可以改善人的生活,可以使自己实现理想和价值,获得尊重和荣誉;得到情爱可以使人快乐幸福,这些追求都会给人们带来益处。而万事皆有度,“过犹不及”,过度地追求就变成了痴迷。痴迷于名利的人,争名夺利,不择手段;痴迷于权势的人,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痴迷于情色的人,深溺其中,不可自拔。为了这些挂碍而深陷其中的人,都会痴迷地追逐,如果没有得到,就不择手段地获取,得到了,还要更多,贪婪地永远无法满足。

    随之,这些追求也就变成了心魔,变成了挂碍,这些挂碍有一种致命的诱惑,乃至于使人迷失了本性,丧失了理智,为心魔所奴役和驱使,使人痴迷地追逐“挂碍”而漠视和忽略了其他,贪婪地放纵和占有,最后的恶果却是在算计得失时,算来算去算到自己。

    25 拥飞花落絮,坐锦绣团裀

    原文:席拥飞花落絮,坐林中锦绣团裀;炉烹白雪清冰,熬天上玲珑液髓。

    译文:席上拥有纷飞飘落的花絮,坐在林中锦绣的圆褥上,能使人物我两忘;炉上煮着洁白的冰雪,锅里熬着天上晶莹清澈的玉液,能使人心性清静。

    解读: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认为“养神畅志、立志修德”是精神养生之根本。他的一生清心寡欲,排除杂念,思想清静,节制私欲,并注意消除嫉妒心理。他不因当了大官,手中有权,就为个人为亲朋牟取私利;不因有势而高高在上,周旋于官场;更不因有钱而挥霍享受或沉醉于酒色之中。他两袖清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权、钱看得淡如清水,从不为身外之物而烦恼,从而使自己精神舒畅豁达,专心致志地攻读医书,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之德行。他还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为广大百姓治病,随叫随到。对就诊者不分亲疏,不分富贵贫贱,一视同仁,一概收报酬。对无钱买药的贫苦患者,解囊相助。

    那时,张仲景虽然当官,但并不热衷于官位。不久,他见朝政日非,叹息地对人说:“君主的疾病可以治愈,国家的病患难以根除啊!”于是辞官归去,来到了少室山,专门总结经验,致力于医学著作。

    古人认为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这叫“外功内果”,即利人利物之善举,会给自己带来愉快,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给自己所追求的事业提供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身躯。张仲景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不为官卖命,而为民行善,他的一生过得充实,活得成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