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哲理美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午后,捧一杯香茗,携一卷书香,骄阳暖暖,茶香淡淡,墨香绕绕,思绪翩翩,好不惬意,这种反璞归真的感觉,妙不可言。

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杨绛先生已经106岁,但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除了优雅便再无其它痕迹。究其原因,她热爱阅读,阅读与创作让他越过时光的年轮与生活的沧桑,练就了与世无争的自信和优雅。杨绛先生一生坎坷,经历过国难中的生活之苦,面对过名利的诱惑,但她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天真之本性。“女子力”在杨绛先生身上得到了最美的诠释。

何为“女子力”?我认为“女子力”便是一名女子扬在脸上的自信,像花一样迷人;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像草一样顽强;住在心底的善良,像阳光一样温暖;动在行为上的优雅,像水一样柔软。同时这也是一名女子内在气质的最集中体现。那么如何成为一名有气质的女子呢?答案无可厚非——读书。

读书可以让人灵魂变得纯洁,撇开喧嚣尘世,独处一隅,捧一本《飞鸟集》,细细品味,感受其中的博爱与仁慈;读书可以让人坚强刚毅,当你面对挫折,走不出自我的狭小,书籍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会告诉你,你所看到的世界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读书可以让人提升才华,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也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可以带你去看没有看过的世界,带你去体验没有经历过的人生,带你去走没有走过的路;读书可以让人享受人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无论是生机盎然的春,热情似火的夏,硕果累累的秋还是雨雪纷飞的冬,只要走进书境,我们都将会拥有绚丽的世界,它给我们以精神的慰藉,灵魂的洗礼,心灵的愉悦。

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世界,都会藏在你的气质里。它使你行为优雅得体,内心淡定从容,微笑浅浅且不失自信。我们都渴望生命的波澜,生活的壮阔,但到最后你会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是自己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正如《幽窗小记》中提到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份闲适,一份淡薄,一抹书香,便是最美的人生。

阅读是春日的阵阵花香,夏日的凉凉微风,秋日的累累硕果,冬日的暖暖艳阳。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青春与美貌渐渐离你远去,只有智慧与灵魂与你相伴一生,那才是岁月赐予一个女子最美的勋章。

胸无江海心难阔,腹有诗书气自华。陋室常余书卷在,清心自有墨香来。女子之美,美在博学;女子之美,美在明智;女子之美,美在灵秀;女子之美,美在淡然;女子之美,美在优雅;女子之美,美在心灵;女子之美,美在永恒。只有书香熏染的心灵才称得上是蕙质兰心,只有墨香流溢的女子才称得上是曼妙动人。

腹有诗书靓人生哲理散文


01

传说很久以前,在远古“巫文化”故里,重庆市巫溪县大宁河流域的宝源山下,有一个精于雕塑的手工匠人。他娴熟的手艺匠心独运,在方圆百里远近闻名。艺人的作品,除了“十巫”塑像,大多是传说中的端公、道师或妖魔鬼怪。“七里半边街”的古镇居民,经常去他家购买通天达地的使者“十巫”的雕塑;以求人兴财旺、福抱平安。

一天,手艺匠人在镜子中发现自己面相古怪、十分丑陋;眉宇间透露出一种凶狠残暴、阴森惊恐地气象。这有违他的内心和做人的本真。于是,匠人步行来到一处海拔1200米的云中寺庙,请求主持帮他治疗。

“施主手艺精良,无人不晓。老衲给你医治之前,请帮庙里雕刻100尊观世音塑像。”主持双手合十、对匠人鞠躬施礼后,缓缓地说。

艺人回到家里,潜心研究传说中观音的神态,德性和表情,几乎达到了如醉如痴、忘我超脱的境界;他在手工作坊一边琢磨,一边开始了观音佛像的制作。

时光,如大宁河的波涛,源源不断地流淌。当工匠艺人将“善良、慈悲、宽容”的100尊观音佛像雕塑出来之后,他再次登上风光秀绝、有“武当山”和“南天门”之称的

云台寺庙,请求主持(方丈)帮他医治难看的面容。

宾主一阵寒暄、相互施礼后,主持命手下搬来一副做工精美的铜镜,让其对照。此时,庙堂一片寂静;只见主持双手合十,不愠不火地说:“历经100尊观音雕塑,如饮灵丹妙药;施主请看,你的面相已经好了。阿弥陀佛 ......”

匠人面对铜镜、仔细端详:镜子里,一个相貌和气、端庄热情地民间艺人,慈眉善目的冲着自己满面春风地笑着,他发现自己脸上的纹路也好看了许多。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转、相由心生”。

02

生活和实践告诉我们:人的精神长相,通常凝聚在他的面部给予集中表现。人在不同的年龄,其长相具有不同的美貌和特性。经过时光的沉淀,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涵盖着他曾经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经历的事和心灵深处爱过的人。

一个人到了中年,必须具备与他自己年龄、身份、社会地位相适应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面部肌肉,则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如心有恶念之人,面部时常显现出阴冷;如果一个人心地无邪,其面部总是呈现出宽宏忠厚、慈祥喜悦之气象。

有人说,精神之美似暗香浮动,五官之美如花开艳阳。其实,一个人好看,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外表的漂亮。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举止端庄,待人接物时的优雅谦让 …… 这些所有的惊艳和不可抗拒地美丽,来自一个人日积月累地长久的准备,来自深层次地人生阅历,来自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哺育和滋润。

清代官员曾国藩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其气质。台湾作家三毛感悟:一个人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然潜藏在你的气质里、体现在你的谈吐上、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人的气质可以塑造,但脱离不了内心的本真;无论你怎样的装扮,都掩盖不了你真实的本色。孙悟空七十二变,变来变去,都难以遮掩身上的猴气。《红楼梦》贾府无论怎样衰败,都无法改变在贾府生活过的一帮人骨子里的高贵。

“心有境界行则正,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种看不到的内在潜能,是一个人的内心格局和长久不衰的精神力量。

读书,能让一个人拥有高尚健康的品格、忠贞不渝的操守、优雅美丽的风骨;海纳百川的气度。潜心学习、不断历练的内在素质和人文修养,决定了一个人的风格和谈吐。为了你真真正正的美丽,请积极进取、加强学习、多做善事;这些,都将在无形中雕塑出你完美的形像,绘就你靓丽的人生。

诗经 白华


《诗经: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念子懆々,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注释:

1、菅: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芦芒。
2、天步:天运,命运。
3、犹:借为媨,好。不犹,不良。
4、滮:水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北。
5、昂:我。煁:越冬烘火之行灶。
6、懆懆:愁苦不安。
7、迈迈:不高兴。
8、鹙:水鸟名,头与颈无毛,似鹤,又称秃鹫。梁:鱼梁,拦鱼的水坝。
9、疧:因忧愁而得病。

译文:

开白花的菅草呀,白茅把它捆成束呀。
这个人儿远离去,使我空房守孤独呀。

天上朵朵白云飘,甘露普降惠菅茅。
怨我命运太艰难,这人无德又无道。

滮水缓缓向北流,灌溉稻子满地头。
长啸高歌伤心怀,那个美人让人忧。

砍那桑枝作柴烧,放入灶堂火焰高。
想起那个大美人,痛心疾首受煎熬。

宫内敲钟钟声沉,声音必定外面闻。
想起你来心难安,你看见我却忿忿。

秃骛就在鱼梁项,白鹤就在深树林。
想起那个大美人,实在煎熬我的心。

鱼梁上面鸳鸯站,嘴巴插在左翅间。
这个人儿没良心,三心二意让人厌。

扁平石块来垫脚,踏在上面人不高呀。
这个人儿远离去,使我忧愁病难消呀。

赏析:

《毛序》说: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朱熹《诗序辨说》云:此事有据,《序》盖得之。并认为此为申后自作。这是颇可征信的。从《诗经》保存的众多弃妇诗可以看出,无论在民间还是在上层,婚姻中的女性都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如果遇人不良,被遗弃的命运就在所难免。《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以及此诗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表现了这样的史实。当然,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刚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进化而来的阶级社会里,一切旧道德都在社会巨变中接受着考验,男女地位也是这样,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指出的那样: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正因为如此,《诗经》中的弃妇诗比后代同类题材的诗歌具有更为深沉的心灵震撼力和历史认识意义。

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兴,映射夫妇之间相亲相爱正是人间常理。其中的菅草白华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相参证,可见白茅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本来常理不言自明,可是现在偏偏是之子之远,俾我独兮。一正一反,奠定全诗凄婉而让人心寒的悲剧基调。

第二章以白云普降甘露滋润那些菅草和茅草,反兴丈夫违背常理,不能与妻子休戚与共。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白云甘露对菅草茅草的滋润与命运之神对被弃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但实际上看似怨天实为尤人,矛头所向实际是这不遵天理的负心丈夫。

诗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对应无情丈夫对妻子的薄情寡义。此章虽然在起兴方法上与前两章一样,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兴人情乖戾,故郑笺解释曰: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喻王无恩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紧接着长歌当哭的女主人公话锋一转,由之子转向硕人。关于硕人,前人如孔颖达疏引王肃、孙毓说,以为硕人指申后,朱熹《诗集传》以为硕人指幽王。揆诸原诗,以下提及硕人的两章都以物不得其所为喻,暗指人所处位置不当。郑玄笺解硕人为妖大之人,谓褒姒,与诗意合。话锋既转,下一章的感叹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兴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赏,反遭遗弃的命运。故王先谦云:诗人每以薪喻昏姻,桑又女工最贵之木也。以桑而樵之为薪,徒供行灶烘燎之用,其贵贱颠倒甚矣。(《诗三家义集疏》)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现在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实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钟声闻于外,兴申后被废之事必然国人皆知。俗语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之谓也。自己已经被废,心却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念子懆懆的弃妇;既已弃之,必先厌之,于是有了视我迈迈的无情丈夫。对比中弃妇的善良和顺、丈夫的轻薄无情显得更为鲜明。

第六章诗意与第四章相近,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同时鹤的洁白柔顺和鹙的贪婪险恶与申后和褒姒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妖大之人的媚惑实在是女主人公被弃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她一次次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想起那个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总是偶居不离的鸳鸯相亲相爱,适得其所,反兴无情无德的丈夫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悖德举动。这一章要与第四、五、六章连起来读才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弃妇的怨恨。她实际上是在说:虽然那个妖冶的女人很有诱惑力,如果做丈夫的考虑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诗最后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兴申后被黜之后的悲苦命运。被遗弃的妇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之子之远,俾我疧兮。面对茫然不知的前途,必然忧思成疾。朱熹《诗集传》以为扁然而卑之石,则履之看亦卑矣。如妾之贱,则宠之者亦贱矣。是以之子之远,而俾我疡也。此说可备一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诗的首章以咏叹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咏叹终,亦以兮字结句。中间各章语气急促,大有将心中苦痛一口气宣泄干净的气势。缓急之间,颇有章法,诵读之时有余音绕梁之感。

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


岑参 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

野寺聊解鞍,偶见法华僧。
开门对西岳,石壁青棱层。
竹径厚苍苔,松门盘紫藤。
长廊列古画,高殿悬孤灯。
五月山雨热,三峰火云蒸。
侧闻樵人言,深谷犹积冰。
久愿寻此山,至今嗟未能。
谪官忽东走,王程苦相仍。
欲去恋双树,何由穷一乘。
月轮吐山郭,夜色空清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