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边关于解脱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1.关于解脱的诗句

《似曾诗》

年代: 清 作者: 谭嗣同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

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

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

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因沐感发,寄郎上人上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年长身转慵,百事无所欲。

乃至头上发,经年方一沐。

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

短鬓经霜蓬,老面辞春木。

强年过犹近,衰相来何速。

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

渐少不满把,渐短不盈尺。

况兹短少中,日夜落复白。

既无神仙术,何除老死籍?

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

掩镜望东寺,降心谢禅客。

衰白何足言,剃落犹不惜

《久雨》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云低气尚浊,雨细泥益深。

经旬势不止,晚稼日已侵。

闲居赖田食,忧如老农心。

堆场欲生耳,栖亩将陆沉。

常赋虽半释,杂科起相寻。

凶年每多暴,此忧及山林。

号呼天不闻,有言不如喑。

愿见云解脱,秋阳破群阴。

《逍遥咏》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百法还丹数,玄门各自深。

真空光似日,解脱本由心。

迷惑终无应,精修重古今。

循环岂暂息,七宝聚高岑。

《知命弟观音赞》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普陀岩大圣,应身三十二。

慈悲视众生,八万四千眼。

救一切苦难,八万四千声。

依归观世音,是先得道者。

南无黄居士,具足神通力。

亦具智方便,何不自观音。

瞿唐风浪中,归命施无畏。

一人自归依,诸人皆解脱。

《颂古九十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印肃

一念心开解脱门,倒骑铁马绕昆仑。

一条脊骨纯金打,传与人间荫子孙。

《偈颂十四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宗杲

女流中有大丈夫,示现其身化其类。

以戒定慧解脱法,摄彼贪欲瞋恚痴。

虽处於中作佛事,如风行空无所衣。

过去未来及现在,尘沙诸佛及菩萨。

异口同音发是言,善哉奇特世然有。

心源清净无忧喜,不作无喜无忧想。

逢场作戏随世缘,而於世缘无所著。

六月火云烧碧空,雷声忽震三千界。

销降热恼获清凉,是彼丈夫诞时节。

我说此偈助光明,普施法界诸女人。

2.关于“解脱”的诗句有哪些

1.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____高蟾《金陵晚望》

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6.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____陆游《金错刀行》

7.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8.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9.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____杜牧《泊秦淮》

1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11.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____屈原《国殇》

12.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3.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1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15.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_屈原《离骚》

17.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____文天祥《扬子江》

19.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____陆游《示儿》

20.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____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21.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

23.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24.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____徐锡麟《出塞》

25.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26.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27.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陆游《示儿》

28.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____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29.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0.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____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31.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____屈原《国殇》

32.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33.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____于谦《立春日感怀》

34.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__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3.关于叫《解脱》的现代诗词

解 脱

上天啊!你为什么要赐予我人类的躯壳

让我背着罪恶的灵魂

在尘世中做迷途的羔羊

如果是你故意要让我受此磨难

那么,请你收回吧

我对人世已不再有眷恋

对人生也不再有奢望

因为我早已经心灵绞淬

人间没有我的天堂

地狱的大门却正向我敞开

收回吧

我乞求你的怜伶

我宁愿做你身边一个撒娇的精灵

你手中的一支魔棒

甚至于做一粒浩瀚宇宙中的尘埃

而永远漂浮一世

收回吧

原谅我的脆弱。

4.佛经是怎样解释解脱的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闻如是。

一时佛与五百沙门俱。游於越只。

到鼓车城外树下坐。比聚有豪贤梵志。

名费迦沙。明晓经书星宿运度。

所问皆答。有五百弟子。

弟子中第一者。名阿颰。

阿颰问师言。今有佛来。

人称其德。名盖天地。

不识斯何人也。费迦沙言。

吾闻是释种。国王太子。

厥兴无师自著经化。阿颰言。

若无师者。名誉何美。

又国王子。多憍淫好乐。

安肯涂行降志乞食。诲人不倦。

将是真人乎。愿师可行观其道德。

费迦沙言不然。我世豪贤。

聪睿多才。彼为新出。

义当来谒。吾不宜往。

阿颰言。我闻天帝释。

与第七梵。皆下事之。

所教弟子。悉得五通。

轻举能飞。达视洞听。

知人意志。及生所从来。

死所趣向。此盖天师。

何肯来谒。费迦沙言。

经说帝王生子。有三十二相者。

立即当为飞行皇帝。王四天下。

自然七宝。一金轮宝。

二白象宝。三绀马宝。

四玉女宝。五神珠宝。

六理家宝。七贤将宝。

当有千子。皆才明勇武。

一人当千。兵杖不用。

其世泰平。若弃天下。

当为自然佛。以无为为化。

度人得道。彼岂是耶。

汝且往观。有此相者。

其审是佛。吾当事之。

阿颰言。愿与同志共行。

师言大善。即与五百弟子。

俱到皆下车揖让佛。佛使就座。

五百人尽坐。独阿颰左右彷徨。

微观佛相。佛知其意。

亦起并行。阿颰住佛亦住。

阿颰坐佛亦坐。阿颰乃问佛言。

本事何等道。除须发披袈裟。

持钵何应。佛言。

吾求道已来。历世久远。

不可称纪。常奉诸佛。

行菩萨道。所事师友。

无复央数。除须发者。

为终身戒。捐弃贪爱。

无复饰好。使人不欲己。

己亦不欲人。袈裟法服。

古圣旌表。解释垢结。

无复世念。钵为应器。

宜道人用。节身约省。

非义不受也。斯皆无为清净之像。

今我作佛。为天下师。

自恣汝意。欲问勿难。

阿颰言。我等所事师。

费迦沙。世世聪明。

名升遐远。又是梵种。

特胜余人。天下虽贵为王。

亦有不仁。而我种者。

独不好杀。佛言。

吾本用恶杀故。求佛无上正真之道。

汝梵志种。但口贵仁。

虽手不杀。心皆有杀。

今我为佛身口意净。一切不杀。

用天下人皆好杀故。教以仁义。

阿颰问言。今佛弃捐妻子。

自绝种嗣。殆不若我师。

世世继嗣也。佛言。

天下人状。本末各异。

众人前世。曾为我子。

吾亦曾为一切人子。会辄有离。

种姓无常。或时冤仇相从为亲。

或时亲属复为冤仇。因缘离合。

一切如幻。父母妻子本非我亲。

吾亦非彼有。世人但以是我非我而为罪恶。

为后受苦。昔我古世时。

曾为刹利王。名为鼓摩床。

有四子。一名郁钳。

二名虔尼。三名度。

四名淳。王尚未崩。

四子争位。王闻愁忧。

念四子争。当杀人民。

即委国东去。行行自念。

人生无几。无忧乃长。

今我为王。欲得子姓。

既已有子。还欲相伐。

有嗣如是。何益于人。

吾不忍见。恐杀无辜。

但当舍家作沙门耳。即北入山。

就道人迦比校止草庐。又有道人摩离。

王问其本。何缘学道。

摩离自说。娶妻无子。

颜惭诸家。故作沙门。

王言异哉。吾为国王。

有子四人。身尚未死。

而子国乱。不忍见之。

故为道耳。摩离意解。

乃遂精进。如是阿颰。

正使子贤。父老病亡。

子不能却。生时为恶。

死入地狱。子不能代。

用是故。我常以慈心救济人物。

道成得佛。度脱天下。

阿颰言。佛为难及。

今天下有四种人。君子梵志田家工伎。

独我梵种。为真且贵。

其余三辈。皆事我种。

佛言。假使汝种为真贵者。

傥妇无子。婢而生男。

当举之不。曰当举之。

今汝祖母。现取婢子为后。

可为真贵耶。阿颰默然。

五百弟子。皆起住言。

瞿昙沙门。何毁我种。

阿颰才智。亦能相难。

佛言。皆默然若其才智。

当自辩之。佛问其祖。

至三无对。金刚力士。

举大杵言。佛重问汝。

何故不对。阿颰惧曰。

实如佛言。五百人言。

佛圣智明。阿颰母者。

信释家婢。我等从今。

请不复敬。佛言不然。

世或母贱。而子贤贵。

阿颰贤人。不可毁也。

若使梵种娶刹利女。生子长大。

当学父家。学母家耶。

皆曰当学父家。佛言。

如是母贱何损。若子长大。

明经行高。逾于父者。

汝加敬之。若梵志女。

为刹利妇。生子长大。

知外家贤。而不肯学。

自效父家。射猎杀生。

汝当敬不。皆曰不敬。

佛言。如是用为问母。

若使阿颰有子复贤。才秀绝世。

汝当奈何。皆曰当著上坐。

设父母俱是梵种。生子不肖。

无所中直。汝当奈何。

皆曰当著下坐。佛言。

如是贵是有常耶。若梵志子。

杀盗犯法。吏当捕不。

曰当捕之。汝何不拒言我种贵不应收捕。

曰现有罪。何得言种。

佛言。今我为佛师民仁孝告之正言。

去欲怒痴。有常之态。

诸为恶者。我辄教令。

不杀盗淫妄语饮酒祠祀事邪。人宿为恶。

身当受罪。烹杀祠天。

为过滋甚。无所补也。

且夫天意清仁。岂食人食乎。

有德致佑。非杀为福。

是以天下贤智世主。闻佛经戒。

皆自割绝。愿不为恶。

其持戒死。精神上天。

若能至心清净。即得沙门四道。

一曰沟港。二曰频来。

三曰不还。四曰应真。

又天下君王。虽行政欲平。

亦责民租税。贪意不除。

今我为佛。都使天下无复情欲。

得无为道。我求道以来。

其劫无数。每生有愿。

愿弃爱欲。修沙门行。

无适无莫。于天下人贤明君子。

闻佛经戒。靡不奉行。

其不承者后皆有悔。能制意志。

无复贪欲。便断生死忧哭之道。

不追相恋。焉得离苦痛。

天下无。

5."佛经“真的能让人解脱

1.念经无法超因果、消业障︰

●血脉论 第8问︰ 【若不见性,念佛免报(免除业报)不得,非论(更别说)杀生命。若见性〔印心〕疑心顿除〔坚心修行〕,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2.经典无法领人解脱三界轮回︰

●血脉论 第1问︰【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血脉论 第6问︰【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破相论 第6问︰【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

3.经典无法使人成佛︰惠能不识字,也能成佛,可见他并不是靠念

经,更没教人念经。就算我们努力10辈子,也未必能达到神秀那

样的经典倒背如流,但是那也只在第一界而已。

4.念经无法得到佛法,经典很多是在介绍佛法,就好像在介绍饼干,

但我们应该要去买才有用。

●血脉论 第6问︰【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楞严经01-22︰【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获得永生要靠内在的光和音

我们的永生是靠着内在的光和音,没有光和音,就没有任何的快乐存在,不论在尘间或在天国都一样。不管我们多想要成为有道德或优雅的人,我们都无法到达完美的境界。因为这些品质只属于内在的世界,在这物质世界,所有显现出的所谓美、真理及道德,都只是劣质的复制品。我的好朋友,非常欢迎你们加入回家的行列,不需任何费用,也没有任何义务。即使五戒及吃素也并非强制性的。但如果我们只拥有聪明及科技文明,对众生却缺乏真挚的爱,我们的生命仍不完整,我们内在会感到分隔,以及说不出的悲伤及不快。

这是很合逻辑的,我们若要将天国带入人世,就必需像天国中的人一般生活,也就是说:过着和谐的生活,尊重每个生命的自由及生存的权利。是我们自己造了因果轮回,这也是战争及意见分歧的起源,而个人及团体的冲突更使我们吃足了苦头,因此才说五戒及吃素并非强制的规条,而只是一种正直、高尚的生活方式,是大丈夫的作风。仁慈高贵的贤者,他的爱应涵括所有众生。身为万物之灵的我们,若要真正为地球贡献和平,把真爱及善意付诸实际行动,就应该广泛布施恩慈,保护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6.求有关忍耐的佛经及其句子

忍辱般若密非忍辱般若密,是名忍辱般若密。出自《金刚经》

意思指:真正的忍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忍辱了,才能算真正的忍辱。当然前提是,自己先要求自己忍辱,慢慢心胸宽广了,自然可以做到随顺自然的忍辱了。

比如你全身心的工作,那种痛苦如果注意了,就无法承受。但是如果没有意识到,心中只有工作,再大的痛苦也可以成有。因为无意思的做了啊。

总之,不要陷入自我感觉的忍辱中,方是真正的忍辱。

佛经一切文字,都是从心如何作为的角度出发的。

7.关于佛经的诗句

1.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2、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4、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5、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7、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8、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9、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10、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