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在攻击沉睡目标时【如何攻击小目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9
  美军目前的发展热点之一是对小目标的攻击,这与其它国家军队的训练重点有很大区别,本次沙龙就讨论此问题。      目标分类及武器选择      韩军:美军重视小目标是它的反恐战略决定的,它现在的对手没什么大的目标,全是很分散而又形态各异的小目标。美军对目标特性研究得非常细,把目标作为机动性、坚硬程度、目标大小三个变量的函数,每个变量又有不同取值。其中,机动性分为:固定目标、需再定位目标、运动目标:坚硬程度分为:超级坚硬、坚硬、中等程度、软目标;目标大小分为:点目标、面目标。最后用这些指标将目标分为15个等级,这15个等级的目标在近几次战争中的出现几率比较见右页上图,
  记:这些分类有点过于细致,等于把战争当成作业了,但飞行员在实战中是否能分得这么清?
  韩:对目标分类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飞行员在实战中对目标加以区分。在实施对目标的突击过程中,要完成:1-前期任务规划,2-发现目标,3-目标身份确认,4-跟踪目标,5-攻击任务规划,6-可能造成的附带损伤评估,7-实施对目标的突击,8-突击效果评估,9-规划再次突击等一个完整的任务链。一般读者可能认为只有对目标的攻击才是最关键的,实际上这条任务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攻击只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其它环节上了。特别是目标发现、目标身份确认研究方面,各国都投入巨大。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多模式精确打击武器,就是采用多模式方法发现目标和身份确认,以减少对目标的误判和漏判。采用对目标的红外特征、SAR-雷达目标解像分析、光学影像等多模式方法进行分析,能确定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不仅能区分是车辆还是坦克,还能区分是什么型号的坦克。对目标的分级只是这些工作的第一步,对目标的识别并不仅由飞行员来完成,分级并不会给飞行员造成负担。
  
  目前的精确打击武器已经有把握击中所有的固定目标,但对快速移动目标还没有办法。对于慢速移动目标如车辆等,是否能击中还要根据目标的特性、武器的使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传统的武器在攻击移动目标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对目标可能运动的区域实施密集轰炸。另一种是先对目标运动的道路等实施攻击,使目标的运动受阻,即将移动目标先降级为固定目标,然后再实施攻击。可以想像,传统武器在对移动目标攻击时效率是非常低的。
  记:对上述15类目标,是否也规定了明确对应的弹种?
  韩:这方面不是太严格。对于小目标,美军现在主要用两种导弹:“小牛”、“海尔法”,英军用“硫磺石”。其实,打多目标坦克的概念是伴随“硫磺石”而产生的,英国人在很多对地攻击理论上比美国牛,美国觉得很好进而吸收了这些观点。这几种小型空地导弹有一些共同特点。如具有自主攻击能力和发射后不管能力,飞机进入一次攻击可杀伤多个目标。它们具备多种导引头,可全天候作战,并有标准组件方便升级。此外它们产量大,成本低,用得起,比如各类“小牛”导弹才7万-12万美元一枚。
  记:空地导弹和制导炸弹在作战时如何选择?
  亚威:空地导弹与炸弹在制导方式、控制系统以及弹道上都有较大的区别。
  下面的炸弹弹道图表示了典型的制导炸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飞行过程,控制系统总是试图在这一过程中将炸弹保持在瞄准线(LOS)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决定了武器飞行过程中在瞄准线上的波动情况,这导致了撞击角度θ很不确定。大量生产的低成本武器的控制系统都采用的是成本不高的控制器,产生的偏离量也会较大。
  而空地导弹相对于炸弹要昂贵许多,都采用了更精确的比例控制系统。一些空地导弹能在某一高度改变弹道剖线,从而使导弹按希望的入射角冲击目标,这大大提高了侵彻力。空地导弹在发射前就将理想的攻击角输到武器火控系统中,使其按预定弹道飞行。
  但并不是所有的空地导弹都具备控制弹道及攻击角度的能力,因为很多攻击条件使得攻击角度测试计算很困难,这种情况下攻击角度只能给出一个范围的估算值,无法给出准确值,惯性制导武器、CPS制导的武器都属于这类。
  
  导弹攻击运动目标,也属于这类情况。因为增加了运动参数后,如果精确控制攻击目标角度就必须实时求解一个六自由度武器运动方程,目前在小型空地武器中(如“联合空地武器系统”JIAWS)都不具备这种能力。这也是在理论上攻击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的最大差别之一。
  大家知道,非制导炸弹必须在弹道点上投放才可能命中目标。而制导炸弹的投放空间是一个类似篮子的区域,见下图。这是A-10攻击机的激光制导炸弹的可接受发射区,它也是典型的激光制导炸弹的可接受发射区。此示意图应这样看,飞机的航线可看作一条直线,无论偏差多少,只要穿过这个篮子,在篮子内必然被截取一段线段,那么飞机在这段线段内投放都可以命中目标。其它制导炸弹也是有这样一段线段,但篮子形状与激光制导的不同,空地导弹也有一段线段,但篮子体积要大得多,所截线段也更长(允许发射范围更大),比如A-10发射激光制导炸弹时,投放点距目标的水平距离可超过10千米,而A-10发射“小牛”导弹时,投放点距目标的水平距离可超过24千米。
  这张图如果换成非制导炸弹(普通航弹),也是存在一个篮子,更准确的说只存在篮子的左侧曲面,且形状比激光制导的这个还要小。也就是说,飞机航线不能再延伸到篮子内部,不能再截取线段,而只能在篮子左侧曲面上截取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投放点,飞机错过此点(飞进篮子内)将无法命中。从图中还能看出,对制导炸(导)弹来说,篮子的左侧比右侧大,这是由于飞机始终向右飞行(箭头方向),飞机在右侧发射时其位置已过了目标上方,制导炸(导)弹需要越肩回来,要耗费部分能量,因此整个篮子的右侧都小一些。
  但在实战中,飞行员以及火控系统在投放制导武器如激光制导炸弹时,都尽可能靠近弹道点,即投放时尽量将武器视为非制导武器,按非制导武器瞄准点投放。这样在投放前期就不用指示照射目标,其好处是不仅可以避免敌目标过早发现它已被我指示照射,也为武器保存了动能从而提高了武器的侵彻能力,因为导弹修正弹道很消耗能量。这样,在武器撞击前几秒钟再指示目标,就可使制导系统只做较小修正。
  韩:导弹和制导炸弹攻击的目标也有区别。目前小型空地导弹主要用红外、电视和激光制导。这类武器在突击低速运动的车辆、坦克等目标时是 有效的,它要求目标有明显的轮廓、与背景对比影像或热特征突出。但在打击灰泥结构的土房,城镇里没有明显特征的民房、棚屋、武装人员等目标(见右边三图)时,这类武器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打击这类目标时、主要用激光制导炸弹和GPS制导炸弹等。
  前面说到了,要想对目标进行突击,要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链。而很多恐怖分子都利用了各环节可能的漏洞,如潜藏在可能造成高附带损伤的区域,这使得对目标的发现、识别、跟踪、附带损伤评估等非常困难。实际上这几个环节用时之漫长,已经到了影响整个作战的地步。美军也希望利用机载武器的准确和快速来弥补上述环节造成的时间延误,这就是几次斩首行动都用空军来完成的原因之一,
  
  二维目标和三维目标
  
  记:前面谈到空地导弹比制导炸弹的一个重要优势是能选择对目标撞击角度,撞击角度为何重要?
  韩:根据目标的特性选择攻击角度,可大大提高侵彻能力和毁伤效果。这里存在二维目标和三维目标的区别。比如机场就是二维目标,如果是建筑,本身有高度,就是三维目标。如果仅仅考虑命中,三维目标比二维目标简单。看最右下图,下面的灰色及黄色部分为目标建筑及地面的俯视投影。如果导弹顺着图中直线打下来,它将击中建筑的上边沿,实际上就是击中了目标。但如果这个目标换成高度很低、近似于平面的建筑,它就近似于下面的投影平面了,这时导弹如果还沿着此直线打下来,将炸在黄色区域的右边沿,等于没击中灰色区域的低矮目标。这就是“命中三维目标比命中二维目标简单”的涵义。但从摧毁要求来讲,打三维目标有它的难点,比如灰色区域中有一部分建筑投影边界之外的区域。当导弹打在这三条延伸区域的地面上时,如果投影边界内是平面目标(包括人员和车辆),那么目标也将被摧毁;而如果投影边界内是个楼房,那么摧毁效果可能很差。
  
  多目标攻击能力
  
  亚:谈到空地导弹的优势必须谈到多目标攻击能力。多目标攻击是首先在中距空空导弹作战概念中提出的。并在AIM-120上实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战报道。空地小型导弹对多目标的攻击也是近十几年才提出并实现的,但已有成功战例。对多目标攻击的前提是多个目标集中在远处的一个小区域内,从载机上无法将每个目标区分开来。对其攻击的办法是先将目标集中的小区域内某一点作为瞄准点,将一组(2-12枚)导弹发射出去。从发射到巡航段,这一组导弹按一个瞄准点飞行。进入搜索段后,每枚导弹会按一定的分配规律各自搜索目标,最后对各自的目标实施攻击。
  
  多目标攻击这种导弹攻击模式,在发射前就根据目标特性确定多目标发射模式和参数。这与分别对几个目标连续实施攻击的模式完全不同。实施多目标攻击必须导弹和载机火控系统都具备多目标攻击能力才行。
  多目标攻击能力有很大的好处,如飞机一次发射完几枚导弹后可立刻脱离。如需要中制导,载机一个命令可被几枚导弹全部接收。而对几个目标连续实施攻击时,载机就必须一个一个发送命令控制。
  对多目标攻击中最典型的如对纵队攻击和对面目标攻击。每枚导弹到底攻击第几个目标取决于选用武器的数量以及发射次序。打纵队时,每架飞机选用3-6枚导弹,先发射的导弹要打击目标群远处,后发射的导弹打击近处。这样分配目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先发射的导弹首先攻击近处的目标,爆炸会对后面的导弹搜索目标产生干扰。另外对纵队多目标攻击每次选用3-6枚导弹的限制,取决于目标特征、目标参数解算,火控系统对目标的解算,导弹搜索区域相互的影响等多种因素,超过6枚则超出了目前武器的解算能力。
  对面目标攻击时,每次选用3-12枚导弹,导弹根据目标位置、选用武器的数量及发射次序生成不同的目标搜寻区域。注意,打面目标时不能先打中间,因为这样会使中间起烟尘,等于把一个目标群隔成两截了,攻击时就不能再看成一个目标,就无法实施一次多目标攻击。所以一般是打两头,这样还可使目标群停止前进,等于打固定目标了。
  
  减少附带损伤
  
  亚:减少附带损伤是目前美军面临的最大挑战。美军已把减少附带损伤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这样它就不能在伊拉克等地立足。关于“附带损伤”这个词,美军用的是“Collateral Damage”,原来曾直译为“间接损伤”,但这与实际意义并不符。美军真实含义是指造成民事损伤,为避免“民事损伤”这一敏感词才用了“Col-lateral Damage”,所以还是翻成“附带损伤”准确。从下面两张示意图看,美军的导弹都设定了空中自毁点,以免错过目标伤及其它。
  如右边这张美军测算的对街道中一辆坦克的攻击后果图,可看出用300磅弹头的“小牛”较合适,用500磅和2000磅弹头都将对周围建筑造成很大破坏。
  
  关于几次斩首行动
  
  亚:近几次的斩首行动很能说明问题。典型的两个,一是1996年俄军对杜达耶夫,另一是2006年美军对扎卡维。这两次行动都属于打击需再定位的目标,即在突击前目标位置不确定,但在投放弹药时目标并不运动。再一点就是实施攻击时载机必须同目标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其听见飞机声音而逃离。另外就是目标潜藏在可能造成高附带损伤的区域。俄军和美军在行动前经过了数月的侦察、跟踪、任务规划等过程,最后的突击过程却很短。但没有长时间的准备,行动不可能完成。
  
  关于杜达耶夫的斩首行动,媒体有些误导。实际上杜达耶夫很警觉,他不是用手机通信,是用卫星电话。另外,反辐射导弹不是对什么电磁波发射源都能打,它只针对特定的雷达型号,因为不同雷达的频率不同,反辐射导弹只能打与其频率对应的雷达。俄对此次行动一直保密,实际上俄空军在前期对杜达耶夫使用的信号一直在跟踪分析,一旦确定位置,用激光制导武器或电视制导武器都可完成打击。
  关于对扎卡维的打击(右侧5张照片),美军从确认目标到实施突击只有十几分钟。当地面情报人员确定了扎卡维的位置后,指挥系统迅速完成整个任务规划并立即呼叫正在巡逻的F-16C,F-16C锁定目标后先用1枚500磅GBU-12激光制导炸弹攻击,在观察攻击效果后又用了1枚GPS制导炸弹GBU-38。这两件武器的使用顺序也有讲究:如果后用激光制导武器则会因第一枚炸弹爆炸引起的烟雾而无法实施目标照射,但GPS制导武器就不受影响。这也是激光制导武器使用原则之一。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曾发生先期攻击炼油厂燃烧引起黑色烟雾,不得不放弃处在下风头的一些既定目标,造成携带的大量炸弹没用上就扔掉,成本付出很大。因为炸弹不能携带返回,怕的是飞机着陆时出故障或接地时震动而引发爆炸。空地导弹是可以携带返回的,一是当量比炸弹小很多,二是导弹可靠性比炸弹高很多。所以大量投放激光弹时,要按照先下风头后上风头的目标次序攻击。另外,GBU-12与GBU-38两种炸弹也不是外界想像的高科技武器,前者在七十年代初就已装备,后者也属低成本武器。但在整个任务链的许多环节上,如目标的锁定、任务规划、数据链的运用等方面采用了很先进的技术。整个任务链的高水准使得普通武器也能达到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