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

像什么周口店、蓝田、仰韶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把它们从古至今排一下,并附上简介(长点没关系),一定要全和完整,从元谋到夏商周。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2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1、西侯度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的阶地上。1961~ 1962年发掘。出土剑齿象、纳玛象、野牛、三趾马、三门马、巨河狸等早更新世灭绝动物化石 。文化遗 物有石制品 32 件和烧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测,该文化距今已有180万年。
2、元谋猿人。生存年代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活动地区云南元谋一带;
发现: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说明当时已会制造骨器和简单的工具了。
3、蓝田猿人。生存年代11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活动地区陕西蓝田一带;
发现:目前亚洲北部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中国旧石器时代长江系文化迁徙的后代。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 代表石器是大尖状器,断面呈三角形,又称“三棱大尖状器”。
4、东谷坨文化。中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81年发现于河北阳原东谷坨村,石器发现于地面下45米的河湖相沉积中,石器数量多,有光状器、边刮器、原型楔状石核和石叶型小石片等。距今约100万年。其附近的小长梁等同期地点也有类似情况。
5、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猿人。生存年代最早70万年前,活动地区北京周口店一带;
发现:颧骨较高,脑量现代人三分之二,寿命短,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成堆的灰烬说明当时已能很好地管理火。门齿呈铲形,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颌骨内面靠前部有下颌圆枕等,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 用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构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锤直接打击,以一面打制为主,并且绝大多数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6、观音洞文化。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贵州黔西沙井的观音洞。1964~1973年在 该洞先后4次 进行发掘,发现石制品3000 多件和哺乳动物化石 20多种 ,可分为早晚两期,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尖状器及少量的石锥、凹缺刮器、雕刻器等。观音洞文化与北京人文化分别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观音洞文化的石器技术传统,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在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7、匼河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山西芮城匼河村。1957年发现 ,1960 ~1980 年多次发掘 ,出土有动物化石和石制品 。石制品有砍斫器 、刮削器 、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球状器等,研究者认为它们在风格上同北京人的石器不同,而与丁村遗址的石器属于相同的技术传统。动物化石包含一些古老的种类 ,如三 趾 马和一种古老 的 剑 齿 象。有的研究者据此主张匼河文化也许比北京人文化稍早;也有学者从地貌学角度分析,认为该文化的年代较晚。在文化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8、丁村人。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来共发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臼齿一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丁村石器多以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以左右,少量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丁村石器类型区别较明显,有些尖状器修整得较平整,部分石片较规则等,表现了丁村石器的进步性。但以单面加工为主,尖状器数量较大,而且保持着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点。与蓝田人文化与匼河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9、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生存年代10万年前;活动地区山西阳高一带;
发现:在细石器技术传统上是北京猿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间的重要环节,从类型上应归到东亚、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传统范畴之内。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
10、峙峪文化。距今约两万八千年,发现于朔城区峙峪村北的黑驼山脚下,这处遗址以出土大批精巧的细小石器和伴随大量的哺乳动物遗骨而著称。在两万多件人工砸击过的碎骨片中,有数百件留有清晰的数目不等的直道。代表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进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环节,是华北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产生的基础。
11、水洞沟文化。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水洞沟石器以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修理台面技术生产出薄长而两测大致平行的石叶,再用它们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边刮器、凹 缺 器3和尖状器等工具。这些工具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的同类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东西文化关系的学者重视。
12、下川文化。距今2.4万~1.6万年。分布在山西沁水中条山的下川盆地一带。是一种以细石器和石叶石器为特色的旧石器文化。石叶工具,有边刮器、光状器、钻具、箭头、雕刻器、锯齿刃器和琢背小刀等。因用压制法加工,石器形状规整 ,制作精美 ,达 到 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四、新石器时代文化。
13、仰韶文化。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三大类型。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时间段为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13—1、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早期代表,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13-2、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中期代表,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大约公元前3900年,相当于黄帝文化,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
13—3、西王村文化。仰韶文化晚期代表,发现于山西芮城县西王村,距今4000年左右。。陶器之中,仰韶文化早期的盆为宽平沿,而西王村为卷沿;早期钵沿向内形成凸棱,而西王村则无凸棱而为尖圆;早期尖底瓶腰部斜直,而西王村腰多为束腰;早期没有西王村鼎釜之类的炊器,替代的是大量的夹砂罐等。当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私有制和阶级已经萌芽。
14、河姆渡文化。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主要特征为干栏式建筑,人工栽培的水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的精美骨器,代表性农具耒耜。
15、青莲岗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为其主要的后续文化。
16、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发现于大汶口,主要特征农业种粟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地面建筑房屋,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制陶技术有很大提高。
17、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8、良渚文化。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年代公元前3300—前2000年。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陶器、玉器上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学者们称之为“原始文字”。 已进入犁耕阶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有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19、屈家岭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代表。种稻,养猪狗,快轮制陶已普及。
20、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发现于山东龙山镇,年代公元前2350—前1950年。主要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
21、齐家文化。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种粟,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私有制产生,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