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成迷,他究竟去了哪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4-01

“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

传闻这副永联描述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隐居湄江时期所述,既是对湄江美丽风光的赞美与热爱,同时又是对自己坎坷一生命运概述,更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壮志难酬的遗憾的真实写照。

关于建文帝是否死于“靖难之役”中,至今是个谜底。目前有这几种说法:“自焚而死”说;“出家为僧”说;“遁入道门”说。

其一、“自焚而死”说。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来自于“《明实录·太宗实录》。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

朱元璋执政时期,为了巩固大明的江山社稷,采用汉朝时期的国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局面。朱元璋大肆分封自己众多儿子,到全国各地重要地方镇守边疆,一方面可以巩固大明朱家的江山,另一方面又可以抵御外敌,让朱家人掌控全国军政大权。

然而,朱元璋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局面,同时也与西汉王朝一样,同样也引中央与各地藩王矛盾问题。

建文帝即位之后,面对众多叔辈藩王拥兵自重,时刻威胁中央权力,建文帝启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最终引发燕王朱棣起兵叛乱。

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通过不到四年的战争,燕王朱棣军队攻入南京城。

建文帝在燕王军队未攻入皇宫之前,看大势所趋,下令焚烧皇宫,然后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

燕王朱棣攻入皇宫之内,并没有找到建文帝,而是从宫内侍人口中得知建文帝已经自焚,并且从火堆中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也分不清楚这具尸体是男是女,是否就是建文帝本人。因此,也就造成其后数百年之谜。

其二、“出家为僧”说。

传闻燕王朱棣的燕军在攻入南京城时期,建文帝见大势所趋,下令焚烧皇宫,本想自焚,但是朱元璋留有遗诏,建文帝打开朱元璋遗诏,让他剃度出家,远遁空门,毕竟朱元璋早年曾经当过和尚,这样可保建文帝一命,建文帝遂剃度出家,从皇宫中密道逃出皇宫,去向不知。

其后,关于建文帝藏身所在地,出现多地,其中有以下地方:

1、东明寺说。

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
“相传朱允炆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自归国后,方知为帝。今范其遗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银“。来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留青日札摘抄》。

余杭县史志办张炳林在研究《东明寺志》发现,上面记载“东明寺志叙“五个大字。寺志中是如此记载:“迨壬午金川变作,启箧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运数巳定,乃僧服出逊,由吴兴至钱塘遁栖东明山,亲灸旵祖座下,凡六载,迹渐彰乃辞去。“

由此可见,朱允炆到东明寺出家为僧不是空穴来风,是确有其人其事。

2、湄江藏君洞之说。

传闻,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后来在湄江出家为僧,自称应文和尚

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

其三、“遁入道门”说。

据后来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三清宫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掩护,巧妙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等石刻隐逸文化密码为考证。

在朱棣攻入南京皇宫时,从皇宫火堆中发现一具烧焦尸体,朱棣也是对这具尸体是否是建文帝,也一直心里怀疑,在朱棣称帝后,一直秘密派遣人员寻找建文帝下落,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地找建文帝是否逃到海外,以防止建文帝卷土重来。

当然至始至终,朱棣也没找到建文帝,建文帝生死也成了一个谜底。

贝勒说:建文帝生死,至今也是一个谜底。但“靖难之役”体现出无情最是帝王家,明成祖朱棣在称帝之后,励精图治治理大明江山,使大明达到一个新的盛世。

即使建文帝还活着,见到朱棣治理下一个盛世大明,隐藏与大自然的建文帝。随着时间流逝,

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