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理论依据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09

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理论依据是津血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均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相互化生,称为“津血同源”。若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掖不足。

此时,不能对失血者再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

亡血家,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的人。出自《伤寒论》。

《伤寒论》:“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

指平素患有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和金疮等失血性疾病的病人 。张仲景《伤寒论》认为;这一类病人体内阴津本已亏损,所以不可发汗,若发汗就会引起病人发生怕冷寒战的病象。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亡是“亡羊补牢”的亡,失去的意思,就是一个长期慢性失血的病人。在古代,判断失血主要靠医生观察,咳血、吐血、便血、外伤出血、产后失血、崩漏等等。

现在就不同了,可以参考化验结果,即使没有黑便、肉眼血尿,化验一下大便、小便中有没有+号就可以作为亡血家的诊断依据。糜烂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慢性失血性疾病在现代诊断技术面前,无处可逃。

“不可发汗”,《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提出血汗同源的理论。对亡血家而言,一旦外感风寒,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发汗就是亡血,但不发汗又无法祛邪,怎么办?

《名医类案》中记载了许叔微许学士一则医案,虚人伤寒建其中,可供借鉴。许学士曾经治疗尺脉弱的伤寒患者,以小建中汤服用十八天,一直服到尺脉起,才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一剂而愈。亡血家大同小异,也可先用小建中汤补血,然后一汗而愈。

“发汗则寒栗而振”,失血之初,阴虚而阳不亏,所以会有热的感觉,即使外感,也是燥热为主,不恶寒,最易让医生误诊为温病,用凉血之药。

所以,在临床上,需要望诊与问诊相结合,以免误治。但如果是长期的慢性失血,阳随阴亡,就会阳气虚。如果再发汗伤阳,就会出现发冷、打哆嗦、振栗等亡阳之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与其汗出亡阳再救阳,不如在未发汗之前先以大剂当归补血汤救阴,这也算治未病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