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故乡,是最熟悉的陌生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春去秋来,时间就这样在我的指尖一划而过。无法细数每一个日夜,但却深深记住当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时那些快乐的时光。那时的我,快乐到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幸福,直到我渐渐离它们远去。

      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以致我总会时常忆起。并不是说我现在不快乐才会经常回忆,而是某些记忆已经深刻到不用下意识就会出现在你脑海里。

      前段时间看了蒋方舟写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里有一篇文章叫做‘文学中的乡土中国’。里面写道:“1934年,32岁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病危而从北平返回湘西。阔别十八年的家乡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美好纯粹的样子,湘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灵感发源地,是遗世独立、平静祥和的家园,是中国古代对于乌托邦最早的想象。重回故土的沈从文,却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道:“这里一切使我感慨之至。一切皆变了,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这出门过久的人很难过的事!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

      好一句:“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完完全全的阐释了我对故乡的所有情感。

      我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永远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地方。在我的梦里,那里没有纷争,干净得没有杂质,纯洁又自然,美丽又温馨。那时的我,在她的怀抱里,感受着她的温暖和爱意,肆意的挥霍着我的童年。

      盛夏的早晨,六点钟起床天已大亮,我会先洗完米,煮了粥而后坐在家门前的门槛上读书,闻着阵阵清新的气息, 带着些许凉意,太阳还没照到整个地面,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让我觉得很安心。而盛夏的傍晚,西下的残阳会映红天边的晚霞,而颓金色的夕阳和暗红色的晚霞则把这片静谧的街道映照得更加安详。这个时候,往往我们都会跑到外面来吃饭,在家门口,成群的蜻蜓飞得很低,我就站在中间伸手去抓,只是似乎什么都抓不到。

      仲夏的夜晚是最美的,吃完饭洗完澡,街坊邻居们都会带着自家的椅子出来乘凉,那种椅子是我很喜欢的躺椅,躺在上面就可以仰着脸看着满天的繁星。满眼的满天星辰,周围的黑和天空融成了一体,让你分不清天地。这时,你觉得自己也渺小成了一颗星,呆呆的眨眼睛。记得,小学有一篇文章讲到北斗七星。当天晚上就一直指着天空在找寻,当我真的看到的时候心里真的有说不出的快乐。大人们会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天,聊着一天中的琐事,或者是回忆起陈年往事......孩子们就会追追打打,玩得不亦乐乎。深深的记得就在那个夏天的夜晚,就在家门前,还未学会走路的弟弟突然之间站了起来,蹒跚着向我走来,我激动得跳了起来。那时候的他,真的是憨态可掬,就像一团胖乎乎的肉团子在缓慢的移动。那一刻,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我有时候很庆幸,自己和弟弟的年龄差距那么大,好让我看着他们一点点的长大。那时候的我,就是一个野孩子,妈妈总说我们三个要把家都给翻了。我总能给自己找到无尽的乐趣,和弟弟他们骑玩具车互相追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丢石子;跳绳;看卡通片;转呼啦圈;在地上画格子踢石子;去草地里踩草药;中午冒着火辣的太阳偷溜去表姐家玩,结果就是回来让妈妈臭骂一顿......

      冬天也是很充满趣味而不是枯燥的。 虽说家乡的冬天很冷,但却冷得别有一番风味。当我依旧早早起床煮粥的时候,我总会先打开一扇门,眼前的景色就会立即把我迷倒。映入眼帘的,先是一层恰到好处的雾,笼罩在微亮的空气里。不一会,就会听到卖豆腐的在街上吆喝,那一声声,声声扣进了我的心底深处。吃完早餐,依旧踩着单车去上学,我并不会急着,即使天气很冷,我也宁愿在白雾的笼罩下慢慢的享受这短暂的美好时光。路上几乎还没什么人,仿佛整个世界只有自己,多么希望时间能在那时停留一会,让我好好的把这一切记住。到了学校,手已经被冻得发红,拿着笔都在颤抖,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心情。

      还有这么一件事。家乡对传统节日还是相当重视的,我也总是很欢天喜地。最记得的就是中秋节。在中秋节的前一个月,大家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要自己动手用一些银纸折一些东西到时候摆在大桌子上供奉“月娘”。有一年我花了好长时间做了两个灯笼和一条纸龙,现在想想自己那时还真是心灵手巧。但最最开心的还不是这个,最开心的还是大家一起拿着灯笼游街。有一年,我们家买了三个纸灯笼,结果,我们一群孩子在中秋节过后的半个月还天天在晚上拿着灯笼在家门前的那一条长长的马路上晃悠。一行七八人,拿着灯笼,从家门口,走到前方的十字路口,然后又沿路返回,这条原本短短的路程好像怎么走都走不完,一路嬉笑,满是萤火虫在安静的夜里绽放着属于它们的光芒。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画面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五年级的下学期的结束而结束了。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我们要从家乡离开,去往另一个城市。天知道我的万分不舍,离开我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亲人朋友 ,我又何曾想呢?出来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习惯,真的不习惯。我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怎么和同学们说过话。刚出来的那一年过年没回去,我在大年三十一个人偷偷的哭泣,想念家乡的一切人、事、物,这些都是爸爸妈妈不知道的。那时候的我,感觉到了应该是孤独和寂寞。什么时候,自己开始变得复杂,开始变得沉默,我自己也忘了。

      也许就是因为记忆经不起时间的消磨,所以对于过往在故乡所发生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所以那层朦胧的纱给了它一种朦胧的美。无形中,就被美化了。对于我,则更甚。离开的时候,我才十三岁,对于我在故乡所经历的一切,透过一个孩子的眼光,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就像一个童话。曾经的故乡,永远的阳光明媚,永远的欢声笑语。有成群的蜻蜓,有漫天的繁星,有闪烁的萤火虫......曾经的故乡人,永远的质朴,永远的纯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有血浓于水的亲缘,有相交甚好的同窗......孩童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永远的简单而美好。

      对于故乡的怀念与美化,使我对故乡抱着很大的希望。我又岂不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道理,只是情到浓时难自禁。我曾经写过‘回乡的心情,复杂的五味杂陈’,就是因为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还停留在我的脑海之中,我不愿去戳破它,所以只能远离它,因为我知道,事实不会如我所想。再也不能用固执的单一眼光去看待这个地方,过去和现在有了对比,产生了失望。故乡在我走后没有为我保留我的小世界,它在一点一点缩小,小得已经没有我的脚尖站着的地方。熟悉的人儿已经不依旧了。回来,在熟悉的地方看不到熟悉的人,属于我的世界的元素快消失殆尽了。回来,总是被问:“这是谁啊?”;回来,总是在想:“这是谁啊?”。这真的使我无比窘迫。原来,我热爱的,只是当初那份热爱故乡的感觉。十二年的岁月,成了我与故乡之间无法弥补的鸿沟。

      从此,故乡,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