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街角·偶遇·书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难得下个早班,原本想去烈士公园散散步。当我经过一个熟悉的街角,惊喜地发现那里新开了一间非常漂亮的书店,于是脚步便被吸引了过去。书店原址是一间烟酒超市,不知何故已经倒闭。书和烟酒其实都是现代人的“精神食粮”,只不过烟酒对人的吸引更大些,满大街的烟酒店就是明例。新接盘的人敢于在同样的地方开一间书店,应该内心还是经历过许久的考量吧。想到此,我不禁对店家多了几分敬意。

书店坐南朝北,正对大街,门口只留下一条狭窄的人行路,附近有学校、银行、医院还有居民小区,路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推开旋转门走进去,门里门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大厅中央立着十多排高高的书架直通天花板,一股浓郁的书香安安静静地氤氲在粉白色的灯光里,东边是一个小小的咖啡吧台,南边设有卡座,方便顾客小憩、喝咖啡、读书;北边靠窗处摆了一溜长桌长凳,一大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将书包放在脚边,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复习功课,店家看似也毫不在意书店变成了自习室。在这书香扑鼻、窗明几净、空调开放的环境里自习应该特别有氛围,想到此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能是新开张的缘故,书的种类还不多且显得比较单一,除了正在自习的学生,和为数不多正在休息喝咖啡的顾客,真正看书买书的人还比较少。我漫无目的地在书架间踱步穿梭,期待能偶遇意想不到的惊喜。书架上大多是大部头的书,装帧精美,纸张摸起来质感十足。店家为了方便大家阅读选购,每一类都准备拆开了塑封的“试读书”,顾客试读后觉得满意、喜欢,就可以放心选购未开封的新书。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顾客随意拆封新书造成的污损情况。

我想店家以前应该也是经常逛书店之人,明白买书人的心理。很多顾客通过封面看到一本很有眼缘的书,很想正式看看里面的内容,可一想到这些书都没有拆封,如自己随意撕开包装,万一看了里面的内容不满意又不买了,就会觉得这是对书的“伤害”。因此,很多顾客犹犹豫豫之间最终放弃购买。当然,脸皮厚的大可大大方方地随意拆封,可真正爱书之人是绝不会随意在书店拆封新书的。

尽管书不多,但店家采购书籍应该是花了大心思,很多书都是时下最热门的畅销书,而且很多都是我喜欢的文史类书籍。经过一番挑选,我中意了三本好书,惦着厚厚的书,突然有种压力感,正打算去付款,可心里升起“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的担心,怕是又白买了,又想到陋室狭窄、仅供容膝、无处存书......心里始终在“买”和“不买”之间摇摆不定。我突然想到看看有没有电子书,于是掏出手机打开阅读软件一搜索,果然有同名电子书,且价格不到实体书的一半,这更加坚定了我买电子书的想法。

我顿时有一种做“贼”的感觉。明明是店家提供的场地,介绍我和“书”认识,可我看上了“书”之后却把媒人——店家撇在一边,未免太无契约精神了吧。而且人家新开张,既然自己如此爱书,为何就不掏掏腰包捧捧场呢?我最终还是把手中的纸质书放下选择了电子书。难怪有那么多实体书店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就是因为抱有类似我这种心态的顾客太多了。面对昂贵的经营成本和网络电子书的多重夹击,实体书店在夹缝中苦苦求生,努力为人们提供灵魂栖息之所,犹如在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编制的喧嚣浮华中挣扎前行的“孤勇者”。

尽管我已慢慢习惯于电子书可随时随地阅读的便捷,可还是坚信实体书店依旧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纸质书暖白色的扉页、淡淡的清香、厚实的质感终究是冰冷的电子屏幕无法替代的。在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实体书店能挽救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道德理想的缺失,如挺立在市场经济中、互联网时代里的一座座风雨长亭,为每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提供灵魂和精神的栖居之所。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万千人的灵魂;一间好书店,却能打造一座城市文化高地,让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检视、品味纯净而宁静的真善美。

当我走出书店时,夜色渐浓,城市已华灯初上、流光溢彩。我走过马路在对角转身朝着书店望去,它的轮廓隐没在林立的高楼里,灯光微弱,但毕竟还是亮着。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