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躯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最开始想到心与躯壳这个概念,是从杨绛老师的《走在人生边上》而来,写这本书时,杨绛老师已九十多岁,真可谓是立于人生的边缘了,大多大咖们这时都爱回望总结一生,最近就读了几本这样的书,惊奇发现,他们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最终取向却是殊途同归。

        在探讨过死亡之后,杨绛老师还是认为人生总是要有意义,就算身体陨灭不可留存,那这一世要做的,起码也是荡涤一份心灵的纯净吧,这很有佛学中灵台明镜的禅意,而如果从这角度想入,那就得到心与身是分离的结论了。

        杨老师很有趣,她说,世人求仙为的长生不老,能够享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这些不都是凭借肉身,才能享受的肉欲吗?也就是,仙人舍不得凡胎,就不叫仙人,而舍去了肉身的仙家,没有了肉体这个媒介,人世间之欲之满足也就都无从谈起了,世人这求仙之路完全南辕北辙啊。

        这事虽然虚幻了点儿,但也是不知道身心分离,会走差了路。

        心(也可说性、灵魂、生命)是附着于躯壳,并由躯壳去实践和实现的(这一点钱穆的《人生十论》写的不错,不过他的其他观点,个人并不认同),心可谓重要,没有了心就没了指导,但躯壳也重要,躯壳是载体,是基础,是行动。

      躯壳的重要是在于好用(健康),在于自由可供驱使(物质),在于贴合(知行合一),如果以上种种实现,你就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成就个人最大效能,真的实现了会怎样,可见稻盛和夫,他的《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就是成功的案例。

        可问题就是,这太难了,不仅难,还很容易就走岔了路。

        现在很多困惑和迷茫都是由此产生的偏差,比如过于重视身体的享受,让躯壳变得重要(贪欲、口腹之欲、攀比之欲)就会物欲横流,让本源被遮蔽覆盖(当然现代也有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加速货币的回收)。

        而实际,躯壳之欲是不重要的,重要在好用,在可用,在自由(反而需要储备、储蓄),然后再由心来发挥作用,估计很多人在这里就直接懵掉了,自己也是,因为从未关注还有个“心”。其实,这就是核心目标丢掉了,就像教育中丢掉了孩子的心(兴趣),只剩下的分数、刷题、补课,归根到底都是追求物质罢了(身的享受),自己也是案例。

        现在,痛苦来了,此前从未关注心之所向,会产生很多的自我厌恶,自我懊恼,自我痛恨(现代的心理问题突出),惩罚与奖励机制,是教育将人导向顺从权威,追求他人认可,不仅彻底失去很多“本心”,也徒增很多心理疾病和情绪困扰,让很多人烦恼迷茫,不知为什么的感到难受和烦躁。

        那么,问题来了,而现在想要找回还可以吗?

        自己实验了一下,那就是,迷失几十年不能一朝一夕反转,分离太久,太远,就像迷失在迷宫中,相互不见。

        可痛苦还在于,当你年龄一到,身心分离太久,你的身体会不受控制的开始不愿违逆内心了,不知有什么精妙的开关,但你总有一天,就是突然不想忍了,直接瘫掉(分离越早,瘫掉的越早),总之,你会失去对身体的控制,开始随心所欲,你想强迫ta(身体)再去工作,赶紧去,可就是开动不了机器。

        以身心分离再举一例,比如很多年轻人一毕业最想去国企想去gwy,而本性本心未知(真的喜欢为人民服务或那份工作吗),大概率是为了博爸妈亲朋好友的认可,也还是在做身心分离,只不过将原有问题寻了一个次优解,也就是在无动力,无目标,变咸鱼的人生后半,仍有个工作能供养你的失魂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