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英伽登本体论(Roman Ingarden)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作为胡塞尔的弟子,英伽登接受了现象学,但又超越了现象学。

1. 英伽登接受了意向性学说、现象学还原方法、以及建立严密科学的信念。

2. 英伽登抛弃了先验学说,坚持有独立于意识的实在,重新确立了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认识论和价值论。

英伽登的文学的艺术作品的本体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存在方式、基本结构、以及形而上质。

首先,来看文艺作品的存在方式。

1. 文艺作品不是物理实在,不能还原为物。

2. 文艺作品也不是观念客体,观念客体的存在是超时空的,但文艺作品产生于具体的时间,并在时间中流变甚至消失。

3. 文艺作品是“意向性客体”,它存在于作者或读者的意向性活动之中。

其次,来看文艺作品的基本结构。

1. 字音与高一级的语音组合——字音不是具体的语音状态,而是超越语音素材的“典型的语音形式”;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指由单词构成的句子,是语言的基本构成。

2. 意义——指字音所指称的对象,这里的所指对象是与客观实在相去甚远的意向性对象。文艺作品的语句是否有意义,不是看它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如何,而是看它与虚构世界的关系如何,因此英伽登将句子称作“功能性-意向性的意义单元”。这一层次在作品整体中起关键作用,从根本上制约其他层次。

3. 多重图示化方面及其连续体——任何一部作品都只能用有限的字句表达呈现在有限时空中的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又只能以图示化勾勒。英伽登意在表明意向性关联物的有限性。

4. 再现客体——由意向性关联物构成的具有不完备特性的意向性客体,它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的想象来填充或“具体化”。

最后,来看文艺作品的形而上质。

1. 形而上质——再现客体所呈现的“崇高、悲悯、神圣、悲剧性”等特质,既非客体属性,亦非主体心态,是一种只能在迷狂状态下体验到的一种精神性的氛围。

2. 形而上质不是作品基本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层次,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有形而上质,它是伟大作品的标志,为最高审美价值的实现提供基础,因此已经进入了价值论范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