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6-28
养成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在养成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以下是我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塑立自身良好形象,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所具有的气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以严谨的,积极向上的,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一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又如,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力求准确无误。一旦出现错误,也应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二、遵循学科特点,培养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的学习习惯。数学使人严谨,数学使人精密,但数学并不使人呆板,一方面严谨的证明训练了人的思维,能使人细心周密,而这些素质能指导人们去思考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使人养成缜密稳重的习惯,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严谨并不意味着不苟言笑。经常性的思考可使人更聪明,更灵活,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更强。数学中的演绎推理能保证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明晰性和确定性。能促使人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浮不躁。现在的职高生基本上是90后,多半是独生子,在家娇生惯养,平时的学习生活都由家长和教师安排妥当,从而养成一种随意、浮躁、懒散的习惯,通过数学课严密的推理、精确的表达和规范解题格式的训练,加上自然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可以帮助学生改掉这种不良习惯,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认真的办事态度。
对中职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通过反复训练来实现。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先要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有没有抄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简算等,并自行检查,及时纠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下次再错,养成缜密严谨的良好习惯。
三、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知识。注意这方面的教材,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画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丽内的位置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在中学生这个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该确定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函数图象特征进行总结,有直线,有抛物线,有双曲线,有折线等,以此来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像,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又如,在讲授“线段的特征”时,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线段的重要特征,利用这个特征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外出游玩时要注意保护草坪,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不要为了少走一段路而践踏绿地,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晶质,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习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许多中职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很差,他们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做作业粗心大意,有的作业经常不能自觉完成,要靠老师再三督促才能勉强完成。究其原因是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学习效果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持久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有一点儿粗心,算错一步或点错一个小数点都会造成重大失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时常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树立榜样的方法,向学生讲述数学家少年立志、刻苦学习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应有意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其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相信只要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有意识地创造养成教育渗透的时间,有机地结合和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逐渐渗透养成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可以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的劳动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