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价值观的转型期主导价值观确立的依据与核心内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社会在选择并确立价值导向时以何者为依据呢?确定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决不是历史事实的铺排,更不是主观随意的,必须考虑社会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实践是复杂的,但社会实践对价值观产生影响的最主要的是四个要素:第一是社会生产方式;第二是社会的体制结构;第三是社会生活方式;第四是文化传统系统。在四个要素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结构是最根本的,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价值导向建构的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念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构成部分,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其运动过程是一种精神现象的发展过程。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不是任意发展的,不是自我运动和自我程序的展开,不是像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的结尾所说的“仅仅是概念的前进运动”。考察价值观被选择与确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主体的物质活动与物质交往,是价值主体置身的社会生产方式。脱离价值主体所处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或者说,不去考察价值主体所处的一定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交往活动,其理论就没有现实的基点。
简言之,选择并确立何者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主要是要研究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研究该社会需要什么,即这一社会的性质和目标是什么。社会需要以及性质和目标是由社会的本质特性决定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所决定的,其中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定经济关系的内在要求及其反映。诚然,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都是多样的、复杂的,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在多样复杂的经济关系中,必有一种是占主导地位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将成为一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并由它规定着其他价值观的建构与解构。可见,主导价值观其形式和内容将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取决于生产关系对思想统治的内在要求,是对统治集团思想的反映。
当前,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定了我国选择并确立社会转型期的主导价值观的基本性质和方向。这种价值观是与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相一致的,又是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产权关系清晰的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因此,在此基础上选择并确立、倡导的价值观就是转型期的主导价值观,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现实的本质要求和历史的必然选择。可见,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一定是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的反映。每一个价值主体对主导价值观的追求,都不可能脱离它的物质生产条件及它所处的社会关系状况。社会的物质生产达到怎样的科学高度,价值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达到怎样的历史高度,人类对自身能力的开拓就达到怎样的历史高度。鉴于此,科学准确地把握转型期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将是完成我国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基本要求。明确地讲,它必须成为代表全民族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的价值观,并得到我国全社会的赞同、支持和拥护。不仅如此,这一主导价值观还要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人本原则,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着全社会价值主体对价值追求的需求。对此可具体地表述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价值观的内容就是:要坚持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导向。
爱国主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它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它是在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累和认同心理。诚然,确立爱国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的前提是确认社会主义价值,因为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体系,它是人类思想史上用来表示为了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的思想。可以说,社会主义是我们对美好社会制度和维护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即一切活动以社会为本,以人民为本。因此,它具有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属性、效用和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合理、最科学的经济运行形式。正是通过这种经济运行形式来为未来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理想的实现准备物质条件,并通过这一物质条件的不断创获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
此外,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是我们社会主义价值建构的准则。作为一种整体优先、社会至上的价值观,集体主义其基本涵义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当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当然,在社会转型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以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整合为既不改变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积极性的良性操作系统。即个人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集体,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集体又总是由个人组成的,代替过去的,将是一个以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可见,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将是一个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的新时期人们的主要价值取向。总之,先进的主导价值观对于促进转型期我国社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党中央正是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理念来选择和确定中国社会所走的道路,思考和界定社会的本质,思考和规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的。
正确处理转型期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关系
在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尽管核心价值总是占有主导地位,是由它来整合多元价值观、实现价值观念导向功能的。但是,“主导”并非“独断”,政治民主和文化多元已成为转型期社会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完善使各种主体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应有的尊重,各种主体完全拥有自己认可价值观的权利。因此,采取怎样以适当的方式协调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保持适度的张力和弹性,是本文的论域之一。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意见作为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两点认识:
首先,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面看,应正视价值观多元化格局,承认主导性的价值观条件下多样性统一的合理性。主导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关系,而不是同一层次的平行关系。多元价值观是指不同的个体在某个领域的多个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的并存,并给其留下相应的空间,它反映的是个体价值;而主导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倡导的一种统一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一个是私人领域的价值观存在,一个是公共领域的价值观统摄。因此,我们应该承认个体、个性及自我实现的价值,在此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价值观念的细分式研究和引导。在信念和理想引导方面既重视发展前景问题,也注重现实利益的分析,使价值导向工作成为与不同阶层不同角色人群切身利益相联系的考察和分析,并积极寻找国家利益和个性发挥的结合点,通过现代传媒和现实中的事物,树立可落实到阶层、职业领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可一概而论。有些人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求索深层次的人生信仰,但有些人却秉持于世俗价值观念,注重当下现实需求的满足,这也无可非议。不能因为普通人理想追求和价值信念过俗而大加诘难。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我们坚守一个底线,即只要不腐化堕落,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就行,不可强求一律。当然不能总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要引导一般人在满足世俗需要之后,还要有更高的境界,更深的依托,即思考人生的意义,对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做认真的探求,从而使人的情感更加健康丰富,心灵世界更加宽广高远。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对自利行为的肯定就不会有行动者对社会目标的认同,体现着理想价值的社会目标是不可能超越体现行为者功利利益这一行为基础的,理想价值是基于在理智和情感的生产性活动中所产生的坚定信念。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启悟和引导。认识不到这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就会被束之高阁,变成如康德所说的宗教似的“至上命令”和禁欲主义,这只能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
由此可见,主导价值观的建设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发,使他们的活动同为社会献身的要求结合并一致起来。只有主导价值观对多元价值观保持一定的宽容性,使得相关价值(消极价值观除外)得以在同一价值体系中共存共荣、相得益彰,才能够较好地把社会主流性价值导向与个体丰富性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助于个体和社会价值导向的契合与优化,社会才会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其次,从宣传、教育的方面说,要改变以往在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上追求大一统和空洞说教的方式,尽快改革各级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自行认同的条件下接受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
严格地讲,价值科学并不是提供本原性价值资料的学科,它的主要职能是对事物价值及价值关系层面的运动和规律进行描述和揭示,同时也可能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导向性的活动提供分析和指导,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具体而言,主导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是一种“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着多元价值观看作是一种事实,这是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的一种“实然”,也是我们客观的价值认知的结果;而主导价值观则是一个社会主张什么、倡导什么的一种价值引导,借以确立人们应有理想、信念和标准,这是一个“应然”的范畴,“应然”是对“实然”的超越,它蕴含着社会的理想追求。因此,它并不具备对人耳提面命,强迫人接受其价值选择的资格。价值研究,特别是具体到有关信念与价值导向的研究,其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客观的分析,揭示当下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实质及发展趋势,为教化性的价值导向实践提供真实的图像和理论上的支持。
显然,科学、合理的宣传、教育方法与途径,应采取多样化探索,应符合人的价值观生成的规律。对此,笔者认为,要充分考虑三个问题:一是价值观教育的重心应下移,不能按照理想期望随意地拔高;宣传、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必须对受教育主体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有可契人性。以往的实践已经说明,仅仅靠灌输难以有效,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有关人生价值、个性发挥、处世待物等贴近现实人生的话题应引进课堂。二是针对不同的主体主导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应有所区别。三是应把宣传号召与启迪、思考的方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着眼于人们精神需要有质等差别的事实,宣传、教育应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修养,通过组织者的宣传引导与接受者的体验思考、参与探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都会使主导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具有自觉性和科学性。诸如此类,不加赘述。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以为,作为现代社会文化整合的纽带,主导价值观对社会的统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中国走向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共同的意义世界、共同的价值理想、共同的文化信念,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心理基础和文化保证。不仅如此,一切操作层面的社会规范体系,都是以该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为精神依托,并以此来获得自身的神圣意义和绝对权威的。但同时,又不能用主导价值观来“包办”和“取代”个体对自身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自主选择。我们要汲取过去那种只注意到了社会价值的统一性,忽略了个人自我价值内容的特殊性和丰富多样性;只注意到了社会价值的理想性,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只注意到了价值目标的导向性,忽略了价值实践的过程和层次性;因而最终也损伤了社会价值本身的统一性基础的错误做法。我们既要倡导、建立和形成全社会统一的主导价值取向,同时又要注意兼顾和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价值取向;既不能用绝对化的一维价值导向去否定具体的多元价值取向,也不能用实用主义的多元价值取向去代替核心的价值导向;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