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集体备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5-07
如何促进分区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封闭式备课,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3、 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除了规定的集中地点必须坚守外,可以随时随地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 ,注重可操作性和实在性
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作秀,他的指向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五)集体备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钻研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2、注重“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助推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
(六)以教材培训引领
就是利用开学前3天时间,乡中心校要组织以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为引领者的全乡学科教师教材培训,按照“研读教材—教材分析—讨论交流—骨干示范—个体备课—拟出框架—个体说课—集体评议—专家指导—修改框架”的程序,全程组织教师研读教材,提出问题,对教材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由骨干教师组织教材培训,内容主要是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再由骨干教师示范备课、说课后,组织教师分单元个体备课,拟出框架,骨干教师巡回指导,解决教师备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后组织教师说课,集体评议,骨干教师总结提出修改意见,集体修改框架。
(七)以名家“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案例来启示和内化
《小学青年教师》等杂志上都不断刊载名家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类的文章,根据近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觉得这类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1、做课者是名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非常厚实的功底,研读此类文章,定位高,同时不容易出现误导;2、是以文字形式出现,可以反复研读,自已认为有价值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地方可以仔细的,慢慢地品味,不像光盘那样只能跟随不能停赏;3、评析部分是与教学过程照应的,更方便读者对操作过程与理论上的结合。4、可以放在床头、案边,随时阅读,非常方便。所以,要多引导教师阅读,可组织教研活动,进行阅读后的交流,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让老师让仿课,也如学写毛笔字那样,去仿影、描红、临贴,逐步内化吸收。
(八)设计思路。
就是乡中心校对一个学期每周集体备课设计思路,制定方案,保证集体备课按时间、按地点、按内容实施。
(九)典型评点。
乡中心校要下达任务,让骨干教师要利用每周五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选择一个带共性问题的案例对教师进行设计陈述与评点,让教师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十)课堂示范。
乡中心校或学校要让骨干教师每学期要利用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上3——5节示范课,让教师明白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案,上活课。
(十一)组织活动。
乡中心校要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教学互访、师徒结对、案例研讨、案例评比”教研活动和学科分类专题研讨活动等。为教师在活动中找到知心同事,寻觅到交流的朋友,追求到学习的伙伴,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
在评估组内实施“同伴互评——组内细评——全乡终评”。激发教师全员参与,主动参与。
(十二)健全制度
①集体备课时,备课组长必须认真做好考评和落实工作。
②每位备课组教师必须参加集体备课,每缺一次可按旷课一节处理,并与评先评优资格挂钩。
③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本组备课活动,对不负责任的备课组长取消其资格并公开批评。对备课组长的考评制定详细的《备课组长考评细则》。
④各组长组织每次集体活动,并负责教案的把关,文章的收集等;督促各组员必须按要求准时高效地完成。
⑤以上责任是否到位要与年终考核挂钩,并追究其负责人的责任。
(十三)撰写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跟进
“反馈”就是对“预设”的教案实施后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是运用所倡导的理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或教学行为进行审视,找出其差距,分析形成的原因,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逐步形成反思的习惯,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用于实践后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在下一周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对教案的使用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互助互学、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研究氛围。具体做法为:
一个目标:养成反思习惯,提升教师反思能力
二个主体:教师写反思;校长或教导主任批反思
三个过程:教学前反思,备好课;教学中反思,上好课;教学后反思,品好课
四个写法:写成功心得;写改进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学习心得。
五个坚持:坚持用发现的智慧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坚持用集体的智慧设计教学方案;坚持用教师自觉的行动落实反馈;坚持用新课标的理念反思教学;坚持用知心同事的身份沟通交流
(1)写成功心得。一个星期的课,总会有令自己心情激动的课,这样的课肯定有成功之处。把成功之处详细地记录下来,既可以供以后自己教学时参考、使用,又可以供其他教师借鉴,还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写教学心得,成为教师撰写反思的重要内容。我乡一小韩青坡同志年年坚持写教学心得,已写有厚厚的几本。
(2)写改进之处。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就能让它为今后的再教学更上一层楼打下扎实的基础。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灵性的语言和偶发的事件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反思,在推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在教师间架起了一座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桥梁。也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间架起一种真诚交流的桥梁,针对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些不足,教师群策群力,见仁见智,献计献策,学校民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反思的作用,学校每周分年级,每月分小片区,每半学期集中组织反思交流会,要求教师在交流会上发言,谈自己的收获、谈自己的遗憾,与其他教师交流,乡中心小学每学期开展评选优秀反思活动,定期出刊《教学反思录》。
实践证明,农村教师众人拾柴、集腋成裘,围绕教学活动的备课和教后记的反思两个重要环节,“预设”让课堂精彩有了提前的预约,“反馈”为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有力的提高农村教师群体专业成长,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

最后,我们还认为集体备课的科学任务,不仅仅在于“备课”,更在于“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在功能任务上的转型,使集体备课由过去单纯的备课基地转化为备课与教研的双重平台,从而更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在校本教研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把专题教研和随时随地交流探讨的快餐式教研结合起来,使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化,多样化、灵活化,成为教师日常的一种常规活动。这样就能使集体备课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座平台
以上,是我们的做法和自家之言,由于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领导批评指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