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11
山东,又称“齐鲁”。齐鲁是西周在今山东地区建立的两个最大的封国,对后世影响很大,号称“齐鲁文化之邦”。直到今天,“鲁”仍是山东省的简称。“山东”一名,在历史上出现很早。占国时代,秦据关中,即称崤函以东的六国为关东或山东,不过那时所谓山东,范围很广,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正如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秦汉大一统局面出现以后,关中与山东在政治上的对立局面逐渐消灭,山东一名也开始出现广狭二义。广义的山东指崤函以东或太行山以东;狭义的山东与今山东大体近似。《史记·酷吏列传》引御史大夫公孙弘的话说:“臣居山东为小吏(指薛狱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儒林传》云:“(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方《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则齐鲁之号山东,应自此始。

山东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还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山东的历史沿革,夏、殷以前已不可考,西周、春秋时,山东分属齐、鲁、曹、滕、薛、郯、莒及宋、卫国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属齐,其南北各一部分属楚、赵。秦统一以后,在山东分置齐郡、琅邪、东海、薛郡、东郡等郡。楚汉之院分为三齐(临淄王田都、胶东王田市、济南王田安),不久为汉所并。汉代郡国并行,西汉初,山东大部分地区为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的封地。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十三部州,同山东分属表、兖、徐三州。东汉时,山东属青、徐、兖。豫(鲁国划为豫州)四州。三国魏略同于东汉。西晋初,山东分属青、徐、兖、豫、冀(统平原、乐陵)五州。亚怀帝永嘉(307-313年)以后,山东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南燕所据有。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平南燕,复置青、兖、徐三州,后又置冀州,治历城。其后为北魏所有,魏亡属北齐,不久又为北周所并。隋统一后,又恢复十三部州,山东分属青、徐、兖、豫四州。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河、济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分全国为二十四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至此,“山东”一名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元进分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九年移至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直到清代,始将山东政区的名称正式定为山东省,此后一直沿袭不变。
第2个回答  2013-11-11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第3个回答  2019-10-13
远在战国时期,秦据守关中,把太行山(或般山)以东地区称为“山东”,但正式将“山东”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是从金代开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