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唐太宗政治思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1. 以法为准 一切以法为准 唐太宗即位后不久,就下诏纠正违反法律行事的行为,要求各级官吏研究律令,按律令办事。 太宗要求君臣都须遵守法令,一切以法为准,而不以帝王的一时喜怒和片言只字为标准。他曾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对自己临朝决断有不合于律令的,也要求大臣不要以为事小,就不提出来。他并且指出,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提出来,发展为大事时那就不可挽救了。国家之灭亡,没有不是由此引起的。 太宗把坚守法令,提升到了足以影响国家兴亡的高度。 不私故人 在执法上,唐太宗也不偏袒旧部属。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解职,他向太宗陈述自己曾做过秦府幕僚,想请求宽恕。唐太宗曾想让他官复原职,但魏徵向他指出,在秦府工作过的人很多,如果人人都这样,那就会使正直的人害怕。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前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2. 提倡学术 从文学馆到弘文馆 唐太宗除经常与大臣一起探讨治道政术外,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在全国初步平定后,他就开文学馆于宫西,以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十八人兼任学士。这就是有名的秦府十八学士。十八学士大多为文士和儒生,博通经史,熟悉儒家经典,李世民每在公事之余到文学馆和他们讨论典籍,从而初步接触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国理论和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 唐太宗即位后,在弘文殿藏书二十余万卷,又于殿侧置弘文馆,精选东南儒生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等任学士,唐太宗经常召引他们入内殿,共同议论经史,商讨政事。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对公卿说,自己 「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理,而风移俗变。」唐太宗和大臣在谈话时,经常引经据典,言必五经、诸子的名句,语必历代兴亡的事实。可见贞观君臣在学习上是很下工夫的。 唐太宗撰写的《帝范》,更可看作是贞观君臣论治和唐太宗本人读书学习的总结。唐太宗除了组织学者编撰《群书治要》、《五经正义》,修撰《隋书》、《晋书》等六史外,对文学、艺术也是很重视的。他能写诗,《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他所写的诗歌八十八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千古传诵的名句,便是出自唐太宗的《赐萧瑀》一诗。 3. 劝农务本 生产凋敝 隋末动乱,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的摧残,唐初在削平群雄的过程中,生产又进一步受到破坏。再加上贞观元年到三年,关东和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霜蝗之灾,百姓四处奔波谋生。 贞观四年,全国丰收,流散人口都能返回乡里。但直到贞观五、六年间,生产尚未全面恢复。贞观六年,唐太宗本想到泰山封禅,为魏徵所谏阻,认为当时土地荒废,仓库空虚的情况还没有改变,加上从洛阳以东,直到山东沿海,仍然是「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时人由洛阳远行到山东,更必须随身带足干粮。因此,在这种社会萧条的景象下,实不应「崇虚名而受实害」。太宗最终接受了魏徵的劝谏,停止了封禅的计画。 除农业生产未能恢复外,国家户口也大大减少。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前后,河南、山东、河北地区户口有470万户,到贞观中,才70万户,只及隋时的七分之一。 促进生产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 *** 除了按照《户令》和《田令》,通过登记户籍来确定农村人口的土地产权外,还采取了轻徭薄赋,不夺农时、鼓励垦荒、注意救灾和增加劳动力等一系列切实措施,以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还修复了关中、河南等地原有的渠道,又在关东、河东等地新修了若干水利工程。 注意地方吏治 为了保证劝农务本、恢复发展生产的政策和各项措施的有效推行,唐太宗非常注意地方官吏的任用。《资治通鉴》记载,他曾经说过:「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可见太宗对任命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员的重视。他更把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屏风上,随时记录他们的善恶政绩,以备赏罚升降。对于贪污的官吏,也都加以严厉的惩处。 4. 探求治道政术 贞观君臣论治 唐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经常和大臣一起探求治国方略,商讨如何能迅速致治。在讨论的时候,君臣们很能针对现实问题,引经据典,并结合历史事实,一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还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理论性问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君臣论治。 《贞观政要》 唐朝历史家吴兢把贞观君臣议论的内容,加以分类编撰成《贞观政要》一书,传于后世。 以王道治天下 魏徵的言论使唐太宗对国内形势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因此,当有人主张用重法去盗贼时,唐太宗坚决地拒绝了这种高压做法。他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指出了只有轻徭薄赋,以仁义治天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经过几次的君臣辩论后,以王道治国的方针很快就被确定下来。
参考: chiculture/0108a04/0108a04
推荐答案 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 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另外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问问专家团 史海泛舟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读史明智.居安思危 向他求助 等级:8 共2人编辑答案 2010-06-12 17:37 相关知识 唐太宗的政治思想是什么?1回答2010-10-31 历史中思想与政治有什么联系5回答2012-09-11 历史政治人文思想4回答2012-02-06 一国两制 的政治思想 在历史上用过没有5回答2011-06-29 更多唐太宗政治思想相关知识>> 唐太宗政治唐太宗在思想上唐太宗的思想文化唐太宗治国思想唐太宗的思想政策唐太宗的政治统治措…唐太宗的政治如何唐太宗李世民 答案(7) 汉武帝的历史作为: 1、政治上:继汉景帝削藩平乱之后,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加强皇帝权威,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 4、疆域治理上: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还加强对南方的经营,管理南方越族地区,同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唐太宗历史功绩: 1、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3、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5、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6、民族关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使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大团结。 7、对外关系上,加强与日本、新罗的关系。 问问专家团 湖北红安 不求最多,但求最准! 向他求助 等级:4 共1人编辑答案 2010-06-12 16:17 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作《帝京篇》中的有这样的诗句,“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它集中体现了唐太宗治国的政治思想。李世民接受隋亡的历史教训,顺应历史潮流,采取了种种积极措施,奠定了唐立国的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繁荣稳定“贞观之治”的局面。他是封建帝王中的姣姣者,其文治武功光耀千古。 问问专家团 幽灵火 被虐的玩家进来吧 一起商量对策 反击他们 向他求助 等级:3 共1人编辑答案 2010-06-12 16:18 唐太宗的政治思想:“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蔗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问问团队 あ团队 共1人编辑答案 2010-06-12 16:19 戒奢从简,善用贤才,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农民耕种土地。他以隋亡为鉴,与民休养生息;重贤任能,虚怀纳谏;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宽简刑法;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从而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嚸缀,悲伤ㄨ 回答采纳率:50.0% 2010-06-12 16:22 1,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的思想 2,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 3,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 4,以法为治的思想 参见《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着 问问专家团 尘封的记忆 千秋尘土封不住尘封的记忆 向他求助 等级:8 共1人编辑答案 2010-06-12 16:22 你初中的时候学那里去了哟 怺ぐ恒 回答采纳率:13.3% 2010-06-12 16:35 简单来说就是:明君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