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文言文翻译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文言文翻译:《朱熹》

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

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

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

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

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

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2. 朱熹教子的文言文翻译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 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 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 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 戚同乡和老朋友呢?一定要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拓展资料

原文:

盖汝若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于俗务,不得专 意。又父子之间,不得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有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 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教子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要做一个知“礼”的人。

朱熹曾经给皇帝宋宁宗讲学,在他的年代,他不仅是这样教育自己儿子的,也是这样教育皇帝和全天下的读书人的。有人说,宋朝是文人最幸福的朝代,而营造这个幸福的人,朱熹也应是其中之一。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凡人者,应当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朱熹做人的准则。

朱熹一直认为为人要以“勤、谨”二字着眼,讲究“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为根本,做人治学都要勤奋刻苦,敦厚忠信,见善思齐。这种教育理念很具有现实意义。

除了对启蒙教育的重视之外,朱熹对成年子女们的要仍然很严格。在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是有所节制的,决不能变成“爱而无穷”的溺爱,更不能不根据儿女的情况期望值太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熹教子

3. 宋史 朱熹传翻译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中进士第。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 “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父亲名松字乔年,考取过进士。

朱熹自幼聪慧丽思路敏捷,刚会说话时,他的父亲指着天对他说:“这是天。”朱熹问:“天的上面是什么?”朱松大为惊奇。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

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抗灾救民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奏乞请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

他还不时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朱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晰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下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 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他被改任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当天就轻车上路。朱熹刚一接受任命,就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来不及知道他已来到。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

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

-------------- 有短熹者,谓其蔬于为政。上谓王淮日:“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

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

有旨先行漳州经界。 【】 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日:“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光宗即位后,朱熹被调任到漳州。他上奏请求免除漳州属县的无名的赋税七百万贯。

又认为当地的风俗不合礼仪,采录古代丧葬嫁娶之礼仪,公布于众,让人们熟知,并命令父老讲解,用来教导子弟。朱熹还常因为经界法不能实行而忧虑,于是认真考察有关事宜,选拔人才,指定丈量土地的方法,写成奏章上报给朝廷。

皇上降旨,让他先在漳州实行经界法。 -----------------------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

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九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

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

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需向别人借贷才能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

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理”来获取知识,要求自己亲自通过实践来履行知识的实际效用。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

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后为译文。

4. 古文《宋史张熹传》翻译

选入练习题的古文基本在网上都能查到翻译。但您说的似乎是朱熹传。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5. 文言文翻译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一段话 谢谢

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也。下而饮,谓射毕揖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也。言君子不恭逊不于人争copy,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这是朱熹对《论语 八佾篇》第七章《君子无所争》的bai注释语。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互相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是天子、诸侯、卿、大夫,选择属下du中善射的人使用的礼。大射之前,双方先作三次揖然后一起到大堂上比赛。下堂后互相敬酒,说的是射完以后胜者向败者作揖,来zhi等待所有人都下堂。胜利的人向不胜的人作揖,让不胜的人坐在高处,拿过酒来立即喝完。说的dao是君子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斗,只有在射的时候才有争斗。然而他们的争斗,这样从容作揖谦逊,是君子之间的争斗,而不像小人之间的争斗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