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内容和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2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以前常背,意思也算是明白,今天却又想把它拿出来,因为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对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个总结和交代吧.
半亩方塘一鉴开,明地里他说的是一个池塘,可实际,这里讲到了 鉴,就是镜子,就指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不简单的道理.指明了反思的强大作用.反思别人的过失,反思书中人、事的过失,检讨自己的过失,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讲的就是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检讨自己每天的行为,目的就是追求的就是不断地进步.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指的实际是古代哲学里讲的天人合一的境地,实物说的是天光云影,实指从各个方面对‘道’的感悟,取名为观书有感,作者说的是从书中通过和书中人、事的交流,在内心中不断反思感悟的过程,心里对书中的各种道理,人、事的体悟,不断在心里萦绕,在脑中徘徊不去,这要算是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的作用阶段.
问渠那得清如许,这句讲的是一点结果,通过学习得到的所得,自问,或是人问,都从容,清如许,讲的是思路清晰,心胸清晰,所以整个人就清晰,目的就清晰,行动就清晰,于是,这里既讲了清晰这个结果,有同时提出来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晰?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上面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做人像这半亩方塘一样,不断地吸收,各种积极的,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知识,这里其实可以扩开了,不止是观书,现在的听讲座、上网、看书、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这些种种的接触的途径,都是源头的活水,在诗里,因为他的题目就是观书有感,当然讲的就是观好书了,所以源头来的就是清水,这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把握,也才会有清如许的结果.精神的污染,追求的堕落,道德的失范,自以为聪明,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就嘲笑过的最愚蠢的人.
在资讯异常发达的今天,这样的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学习方便了,但对是非分辨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混淆是非的东西鱼目混珠,所让,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自强不已,不断追求吸收进步的养料,就尤其显得重要,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突出,因此,一个是要把握好清的源头,就是重视自己的思想品质建设,之后,就是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学不已.这从傻傻的讲德,脱离实际的讲德,教科书式的讲德,到了这里就是一个飞跃.那再由思想产生的行动,指导自己的行动获得收获和成功就是另一次飞跃,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地反馈和飞跃中人成长了自己,丰富、充实了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