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怎么捡垃圾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嫦娥五号的挖土铲,可跟咱们在生活中用到的不一样。这台设备一头是一个小铲子,一头是浅表钻,可以360度无死角可视化操作,能轻松完成铲挖、浅钻、拾取这些动作。
第2个回答  2022-11-19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探测器于12月1日23时许成功着陆月面后,开展了太阳翼展开、机构解锁等相关准备工作,将正式开始持续约2天的月面工作,采集月球样品。

目前,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正按计划进行表取采样。嫦娥五号探测器自动采样任务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设计了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挖土”模式,计划取回2公斤月球样品。

嫦娥五号究竟如何“挖土”并取回?好不容易去趟月球,为何只挖2公斤?

嫦娥五号分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四部分。着陆月球后,带着各种自动挖土设备的“着陆器”要经历一番铲、挖、钻、抓过程,接下来把采集到的月壤和月岩样品放到上升器里。

上升器从月球表面起飞、上升,把月壤和月岩样品送到月球上空,等待前来接应的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无人交会对接,上升器把携带的样品转移至返回器。随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在月球轨道上寻找合适的时机、加速从月球飞回地球。

在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飞到距地球5000公里时,轨道器留在月球轨道,返回器将独自带着月球样品飞回地球,以半弹道跳跃式动作返回地球,最终降落在指定地点。

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张玉花说,要实现奔月、绕月、落月成功,表取和钻取机构工作正常,样品封装正常,从月面起飞成功,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成功,月地返回成功,只有每一步都成功才能将月球样品容器交到科学家手里,而这中间每一步都有很多技术难点要克服,一般的国家甚至可能都无法组织起来。

嫦娥五号选择在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附近降落并实施采样。实际上,我国通过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多次任务的技术积累,希望在嫦娥五号月球采样任务中能达到公斤级目标。为了保证任务成功,并结合火箭运载能力,采样2公斤是较为合理的结果。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裴照宇表示,以2公斤作为输入去设计探测器,探测器重量便达到了8.2吨。“如果我们要增加样品的量,整个探测器很多指标都会增长,就会超过火箭的运载能力。”

嫦娥五号采用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挖土”模式,裴照宇说,初步考虑,钻取是0.5公斤,表取是1.5公斤。两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采样的成功率和可靠性,同时也能获得更为丰富的样品种类,为后续科学家研究提供更多可靠的原始资料。 

所谓“表取”,也就是在月球表面无人自主采集样品。与其他国家的月球样品采集方式不同的是,我国的嫦娥五号任务将以无人自主的方式进行样品采集。而钻取是获得月面以下的样品,与表取互为备份。

对于本次月球采样任务,张玉花表示,“最好能够按照科学家的希望,2米深的钻取样本和表取都有,也有可能落下去的时候碰到什么岩石,可能都会有一定难度,能把样品取回来那就是一种成绩。”

但仅仅采集到还不够,就像快递物品前,需要先把它包装好,以免途中破损遗漏,而嫦娥五号也有一个类似过程。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把这一过程比喻为“装香肠”,“要把钻取的岩芯部分装到一个包裹,这个包裹形状是长的,像个香肠一样,把样本紧密地包裹好,封装好。”
第3个回答  2022-11-19
据国家航天局消息,嫦娥五号探测器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于12月2日22时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已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

  自动采样是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嫦娥五号通过机械臂表取、钻具钻取,通过深钻、浅钻、铲土、挖土、夹土等各种方式,实现了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目前,它已经把样品打包装好,准备背着它们离开月球。

  这么复杂的工作,它是怎么完成的?

  嫦娥的“手臂”指哪挖哪

  挖土无疑是件挥汗如雨的体力活。嫦娥五号挖土的画风又是如何?

  在月面超过100摄氏度的高温考验下,它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条件约束,舒展长臂,高高举起了挖土铲……

  此处需注明的是,嫦娥五号的挖土铲,可跟咱们在生活中用到的不一样。这台设备一头是一个小铲子,一头是浅表钻,可以360度无死角可视化操作,能轻松完成铲挖、浅钻、拾取这些动作。

  嫦娥五号的“手臂”纤细、白皙,却结实有力。如果说人的手臂力量来自肱二头肌、肱挠肌、掌肌等,这条集高颜值、高科技于一体的机械臂,各个关节的力量来自安装在关节处的电机。这就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01所研制的表采关节臂电机组件。

  关节臂电机有两种,重的不到1斤,轻的不到半斤,个头不大、力气不小,而且灵活机动,精度可达1度以内,能让嫦娥五号指哪挖哪。

  这些电机装在机械臂各个关节附近,暴露于月表环境中,意味着它们要耐受太阳直射下超过130摄氏度的高温,以及比地球上大得多的辐射,还要承担真空环境下难以散热而带来的性能衰减。好在,研制团队已经解决了这些环境适应性问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