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 」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祖父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是宋代著名文学家, 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 *** 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黄庭坚称他「真神仙中人」。>  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