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三) 兴趣篇-太极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聊完骑行,接着聊太极拳。

到现在为止,已经二十多天没有打拳,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当然,原因是最近身体出了点小意外,想打也打不了,老老实实躺着等恢复。

让一个天天运动的人躺这么长时间,躺得都开始码字了,你们能想象,这是多么严酷的刑罚么。

以前,每天保证5-6趟拳,那样的日子,真是舒畅。太极拳供给了每天足够消耗的精神能量和身体储备,让人能平静、稳重、高屋建瓴处理琐事。

烦心的时候打拳,开心的时候打拳,困惑的时候打拳,明朗的时候打拳,愤怒的时候打拳,忧伤的时候打拳,梦中都可以打打拳,随处随地皆可打拳。打拳让你身心平衡、宠辱偕忘。

打拳就是生活。

其实太极拳很不好写。因为老人们的太极操普及太广,众人对太极拳了解又太少,加上影视文化对太极拳扭曲得过于厉害,再加上一些喜欢违背物理规律的江湖骗子、一些喜欢搞噱头的网红疯子,更加让太极拳显得扑朔迷离,无法被正确认知。

知道太极拳的,无需我普及,不知道的,太费力气。这篇文章的定调还是给门外汉吧,毕竟该团体大。

作为这些年的最大兴趣爱好,从一个爱好者的经验,分不同阶段或角度介绍下这个理当被推广的兴趣爱好。

鉴于想找一份能够持续练习,并且不挑场地的运动,太极拳进入了我的视野。

从老架一路72式开始,开销一到两个月,学习完成。

刚开始,仅仅是画出动作,不仅不清楚动作的精细程度,也不清楚动作的意义和目的,更加也体会不到动作对身体产生的作用。

但无论如何,这个阶段就是这样,能在别人的围观下,毫无顾忌画出来就好。身体习惯使用力量的模式(也就是拙劲),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才能化去,才能让手成圆。

这个阶段,是一个以好奇和兴趣驱动为主的阶段,能够和一大帮人一起练习,并能加入一整套拳的团体练习,就是最大的动力了。

当然,摆摆照片,满足虚荣,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开始了。

这个阶段,不断请教师兄师姐们,获益匪浅。

在这个阶段,务必要谦虚。这样别人才愿意指点你。虽然有时候你会有错觉,觉得自己学完一套,似乎打得可以,但是在内行人眼中,每招每式都破绽百出,每个动作都拙劣不堪。比如有人会告诉你,你的眼神余光需要跟随肢体末端,或者有人会告诉你,脚的方向不对。千万要有自知之明,宁可低估自己不可瞎高估。当然即使觉得自己打得不咋地,但是也要随时随地利用空闲练习,周围围观的目光当他们都是罗卜头就好。练拳的人,迟早有颗宠辱不惊的心。

初期时,脚步方位注意及时摆到正确位置,腿部拧动不要出现明显错误,则可大胆练习。若出现可能伤害膝盖的动作,名师一句话就可以指点清楚。时不时根据自己的反馈让师父来纠正,相当重要。正确的姿势会保护膝盖而不是伤害。

等待差不多练习1000遍左右,发现自己可以动作娴熟打完一路,无论站在什么方位,或是什么新的地点,都能让身体记忆流畅演绎出来,然后会汗流浃背。这时候会乐此不疲。可以考虑进入门槛了。

熟悉一套拳后,随着持续练习,会进入一个飞速增长功力和动作纠正以及体验拳的魅力的阶段,也是一个身体抵抗力和综合能力加强的过程。

慢慢的,开始体会到白鹤亮翅手部的对拉和背部的力量,以及两腿之间的合劲,开始理解身体是一个紧密的仪器组合,力量的贯通,从脚到手都会有的,没有一个点是孤立的。

一些动作的开合,都能带来身体各重要肌肉组织的运动。正确做好揽扎衣,身体可能坚持不了三十秒,全身抖动汗如雨下。这说明身体达不到动作的正确位置,因为筋骨的拉伸还无法到位,或者腿部的支撑力量无法到位。

一套拳,本质也是站桩,只是活桩而已。所谓的太极拳练习,就是站桩。通过制定桩的标准,让人的身体不断向标准靠近,不断锻炼和拉伸筋骨和肌肉。

努力行拳的人,每天晚上大腿必然酸痛无比,一伸脚,酸爽到极致。但到了第二天,打完一遍热身,身体又活蹦乱跳。长此以往,腿部的蹲力不知不觉已经能承受很多正确动作的位置了。

随着继续持续练习,手部开始带动气息,能感觉到随着动作运行,手和丹田处是有关联的。手会带动肘,带动跨,进而带动丹田,进而自然影响到呼吸。不用人教导,你就能知道什么时候呼气什么时候吸气。

正确的呼气和吸气,能让人在承受动作的压力时爽心悦目。动作正确,练习足够,各样的缠丝自然就会慢慢体会到。

腿部得到锻炼的最主要原因,是架子的高低。承受身体往下坐的力量。整套拳都在这样一个下坐力的基础上运动,腿部力量不增长才奇怪。

再继续练习,就能反过来了。让气息带动肢体运作。特别是在打得比较累,精神却比较空灵的时候,这时候,更能体会丹田带动周身运动的感觉。

重心转换处的缠绕,丹田未动肢体不动,丹田动了,才牵引到胯部到肢体。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身体在每个点都在停滞但整体却行云流水,犹如游动在粘稠的水的感觉。整个过程气息不中断,动作衔接圆滑,犹如钟表齿轮糅合和谐转动,犹如内燃机活塞承受着压力却按部就班稳定完成一个个冲程,又犹如缓步稳定顶着狂风无意识前行,蓦然抬头,终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

这个阶段,只有两个方法能够不断前进。一是让师父纠正动作(比起第一阶段,此时的动作自然会让身体承受极大的压力),二是累计遍数。

所谓功夫,就是时间。没有时间花在上面,千万不要幻想自己天生骨骼精奇能够一小时抵别人十小时。功夫最不骗人。花了多少时间,就是多少功力。人和人差不了多远。

这个阶段,不练习就会后退,然后需要更多的编数才能回来。到了瓶颈可以少练习,但是不可停止练习。

随着达到3000遍,或者更多,会发现发力,胯部旋转,腿部支撑力,重心倒换,丹田运转,都会不断进步。周身形成紧密运转的和谐整体。

那些欺世盗名之辈,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货色。随便摆出一个姿势,就能让人明白这个姿势能否合住,能否让力量游走到全身,能否带动气息。当初有个兄弟说一个所谓的名家说要挑战啥啥啥的,我看了眼那名家的照片pose,(当时看到连脚尖虚点地的方式都不对,怎么能让力量顺着脚内侧上行呢。)直接说这是个忽悠。然后那兄弟不信,然而过不了多久他就信了。但是这个世界,往往没有人喜欢听真话。

那些喜欢隔空发力的,更加搞笑了。这又不是一个修仙的世界,用得着这么来忽悠人民的智商?

那些喜欢打架的,需要知道,打架也是有规律的,也是需要训练的。一胆二力三技巧,这是打架的王道。 胆要靠训练,力量自然也要训练,技巧当然是不断累积出来的。太极拳的活桩到位置,技巧的基础就有了。这块世人误解太多,加上我也不会打架,谈多徒增烦恼,不谈也罢。

在这个阶段,如果pose很标准,参加各种活动啥的,都可以获得一些奖项。虽然我个人认为这些奖项没多少意义,但好歹也是对练习者的鼓励吧,至少是大庭广众下的勇气和心理素质表现。

看男的看厌倦了,给你们看看女的,都是获得各种大奖的美女。

该阶段,最好能让师父捏架子。迄今为止,我个人的架子依然缺陷多多,不能不说是遗憾。和自己时间过紧有关系。

所以想练拳好,必须要有几个基本条件:1 明师 2 有闲 3 有钱。 三样感觉缺一不可。所以太极拳想练习好,其本质上,也是有门槛的。

我觉得或早或晚,随着练习,始终会开始真正认识太极拳,或许会生出研究太极拳的起源等想法。

太极拳起源陈家沟,武当的太极拳,应该是陈王廷的长工(和陈王廷一起造拳的高手蒋发)传过去的,应该就是下图右边的这位了。

不管上面说的是对是错,这些争执,除了陈家沟和武当应该关心外,我等爱好者不要执着,毕竟我们不研究历史。

陈氏太极拳是一切太极拳的源头。

正确的练习方法,还是得从明师。

什么是大师?名气又是个啥玩意儿?每次看到大师光临,好多人去争先恐后合影,我就觉得好笑。和大师合影能够增加功力不?和大师合影能领悟更加深刻的道理不?你如需要合影,我给你可以ps一堆出来。

原谅我心中没有对大师们的敬畏,除非大师真正成为朋友,成为可以交流的对象。

我认为能够教导你成长的真正有本事的身边的人,才是你值得尊敬的真正大师。那些速成班,那些摇头晃尾半天的练习,性价比太低。

这个阶段的人,明白不可以舍近求远或者好高骛远。真正的进步,应当是自己的正确练习加上师父的指点。眼高手低,看看这个大师看看那个大师,都想去学学,想着博采众人之长,却不知是猴子掰玉米,捡了芝麻丢西瓜。博采众人之长,那是孙禄堂做的事情,我们做不了。

充分理解太极拳后,就该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标了。是成为搏击高手,还是作为健身运动到八九十。如果是搏击,就需要大量练习推手、摔跤,并增强身体素质,且不断训练。想作为健身,就要多学学理论,看看前人留下的经典名著,适时获取些许营养,且持续练习,严格遵守太极拳的诫命。不要随意出手,不要和人争执。

器械什么的,有兴趣就练习,没兴趣,个人感觉也无所谓。毕竟基础套路感受气息运转,感觉已经绰绰有余。老架新架一路二路加上中级架五套拳,都到位,就很不错了。我的目标是五套拳有生之年学完。

架子可能可以越来越低,让腿部承受力量越来越足。发力等技巧,可能要不断随着体验和身体的控制力,努力向师父的水平靠近。借一张师父的手绘秘籍用用。

我个人体会,自己的水平,可能出在1和2之间。

当然,从太极拳的特点,也可以领悟很多人生道理,比如不如守中,比如反者道之动,比如运动中的动态平衡,等等,看个人感悟了。

个人能力有限,本质上依然菜鸟一名。领悟的也是胡言乱语,加上身体意外负伤、心理上或多或少未舒畅,写起来难免出现纰漏,有误处还请朋友们谅解和修正。

总而言之,能够保证运动量,且松活筋骨到八九十的运动,只有太极拳,虽然运动效率不算非常高,但是稳定可靠。长久练习,不仅让你的人生充满信心和存在感,更加让你的生活高质量度过。

作为兴趣爱好,我认为是首选。

但愿身体恢复后,可以持续稳定练拳,到我八九十岁,还可以翻腾跳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