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5
【 #教案# 导语】对于教师来说,教案真的很重要,想要在教学时表达出最终的效果,必须得写出完整的教案,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那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问: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答:一个完整的教案之中,以下这几点内容缺一不可。初学写教案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坚持写一段时间就会得心应手了。

  一、确立教学目标

  一篇完整的教案必须要有教学目标,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你这一课要达到什么程度。在写教案之前这一点一定要考虑清楚,确立目标之后才能往下进行下一步。

  二、确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你本节课必须完成的目标,而教学难点就是相对来说不容易达到但又要求达到的目标。这两点一定要区分开,以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

  三、设计导课

  导课指的是你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之中,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激趣性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法等等。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课文内容的导入形式来进行导课。

  四、讲授新知识

  导入新课之后就开始讲课啦!这也是上好一节课的点睛部分,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好好设计这一部分。

  五、进行总结

小学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写......等字,会读并理解......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方式,提高......能力,体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共鸣;培养......精神;陶冶......情操。

  例:《窃读记》

  知识与技能:会写“窃、腋”等7个生字,会读并理解“窃、倾盆大雨”等14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就是学生对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

  (重难点的确立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依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设置疑问、引起悬念、直观演示等。

  2、讲授新课——初读

  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画出感动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字词关:

  范读朗读:教师/名家

  交流汇报:记忆方法,解决途径

  个别纠正:重点识记

  指名朗读:共同评价

  内容关: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讲授新课——析读

  要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如何提问、如何启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等。

  例:《触摸春天》

  A.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加以说明。

  (1)作者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刻画安静触摸春天?(动作描写)

  (2)哪些动词体现出安静触摸春天的过程?(流畅、磕磕绊绊、慢慢、伸出、伸向)

  “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换做是你,你做的到吗?为什么安静可以?

  (3)一个盲女孩不是呆在家中,而是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穿梭,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女孩?

  (4)文中哪个词语体现出安静触摸春天带给主人公“我”的震撼。(极其准确)

  (5)试着读一读,体会应该用什么语气。

  B.安静是怎么处理这只蝴蝶的呢?

  (1)安静为什么放飞这只蝴蝶?(让蝴蝶回归自由,善良)

  (2)那安静能看见这只飞走的蝴蝶吗?(看不见)

  (3)那她为什么还要“仰起头来张望”。(用心感受)

  (4)想象安静此时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向往、好奇、期待......)

  (5)这说明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C.面对此情此景,身为主人公的我都做些什么?

  (1)为什么说安静的心上,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她想象蝴蝶飞走的样子)

  (2)我在看到安静抓蝴蝶和放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由惊讶到感动)

  (3)从中你能感受到主人公“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4、讲授新课——品读

  文章写的感人至深,你觉得是哪里写的好呢?

  品手法:比喻、对比、排比、首位照应、说明方法、感官等等

  品情感:感人、启发(联系生活实际)

  这首诗通俗易懂,却耐人寻味,你认为哪里写的好呢?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要求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虑到进行的方式和所需时间。

  讨论主旨,联系现实——改写剧本,小组表演——分享经历,代表汇报——拓展阅读,对比感悟。

  要考虑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以及所需时间。

  五、课堂小结

  可以采用教师总结的方式,也可以用学生总结的方式。具体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进行选择。

  六、作业安排

  要考虑布置哪些内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等。

  学科内:

  识字写字——阅读培养——口语交际——写作练习

  学科间:

  语言——音乐美术——数学

  行动类:

  学科内:

  (1)识字写字:摘抄喜欢的美词美句

  (2)阅读培养:搜集......风俗习惯

  (3)口语交际:将这篇文章复述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4)写作练习: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随作者一同进入......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学科间:

  (1)语言:搜集词汇

  (2)音乐美术:分享描绘......风光的歌曲和画作

  行动类:

  搜集各民族风俗习惯,小组合作办一份”......“为主题的板报。

  七、板书设计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相提并论”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抄写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积累并学会运用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导入

  1、从前,过往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罐,另一个是铁罐。(课题板书,并出示图片)

  2、读课题,陶罐和铁罐都是什么用的?

  3、教学多音字:“盛”当表示“放东西”含义时,读chéng。

  二、自学课文并检查

  1、陶罐和铁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大声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读课文。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开始铁罐瞧不起陶罐,后来陶罐被当成宝贝,铁罐却消失了)

  三、朗读对话,体会神态

  1、写铁罐看不起陶罐的是哪几段?

  2、读1至9段,找出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3、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读好课文、读好对话的秘诀,就是找到提示语,找到表示表情、态度的词语。表示表情和态度的词语叫“神态”的词语。

  4、快速阅读1至9段,找出神态的词语。

  思考并讨论:你觉得铁罐像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傲慢、轻蔑、恼怒)

  5、表演:这些神态谁表演的最像。

  6、这3个神态的词语能不能互换顺序?为什么?

  7、读出越来越生气、越来越蛮不讲理的语气。

  8、陶罐呢?他是什么神态?(板书:谦虚、争辩、理会)

  9、陶罐争辩什么?他懦弱吗?

  10、读出谦虚但并不懦弱、坚定的语气。

  11、你们看,找对这些表示神态的词语,对话就读好了。只要根据提示语,找到感觉,带上表情,课文一定能读好。

  12、读了对话,“奚落”这个词语意思知道了吗?(用很尖刻、很难听的话,去嘲笑、讽刺别人)“相提并论”呢?(两样东西好坏差不多,可以放在一起比较)

  1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体会性格

  从这些对话和神态中,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一只怎样的铁罐。(板书:盛气凌人、傲慢无理、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谦虚有礼、坚定、有志气、据理力争)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10段,感受事物的变化

  1、时间飞逝,时代起了什么变化?读第10段。

  2、覆灭是什么意思?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正是我们上一课学的道理)

  二、朗读对话,体会不同的结果

  1、一只骄傲的、盛气凌人、瞧不起别人的铁罐和一只谦虚有礼但并不懦弱的陶罐,结果一样吗?读11至17段。

  2、用自己的话说他们两个的结果:陶罐被人发现,仍然光洁、美观、朴素,很有价值,被当成了宝贝;铁罐却不见了。

  3、铁罐哪里去了?(生锈腐烂了)

  4、上节课,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读好对话的秘诀,怎样才能读好对话?

  5、马上边读边找到神态的词语。(惊讶、兴奋、高兴)

  6、表演。

  7、读好对话。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四、作业

  1、积累本课表示神态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耐心、语重心长、亲切……)

  2、看图,编写童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