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棋王》有感:棋道如人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中国象棋文化源远流长。

据说,当年楚汉相争时期,刘邦的手下韩信,为了训练士兵沙盘推演的功夫,同时,缓解士兵压力,便发明了象棋。

棋局如战局,其中的奥秘,唯有下棋者能领悟得到。

象棋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隐藏着道家文化,磨炼人之天性。棋道亦如人道,在棋道中隐含着做人的真谛。

阿城所著的《棋王》一书,将棋之魂勾勒得淋漓尽致,引人心思。

虽未直接道出棋之真谛,却通过主人公的一言一行,让我们感受到何谓人道。

《棋王》是阿城在1984年发表的中篇处女作,当年一经发表,并震撼了文坛界,令阿城一举成名。

阿城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语言朴实,隽美飘逸。通过“我”与主人公王一生的直接交流,让我们走进王一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的描写,小说中的场景栩栩如生。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感受着下棋时的那种不可言喻的韵味。

王一生的身上,有一股忘我的精神。对棋之痴迷,令他不顾周边的繁冗缛节,坚持着心中的棋道。

王一生第一次接触象棋,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看到一本象棋书。象棋的神秘莫测,令他着迷,如获珍宝。

书籍勾起了王一生对象棋的喜爱,闲暇之时,便跑到街上看别人下棋,与人对棋。

书是梦之起源,孩童时,看过的书,或许,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刚开始,王一生的母亲不同意他下棋,怕王一生耽误了学业。但母亲的反对,并没有阻止王一生放弃下棋。虽然没有再找人对棋,他却在脑中不断演练下棋。

王一生的母亲命运波折,看尽了人世间的冷暖,期望王一生能在这混沌的世界中求生。

但她的内心是很透亮的,她深知王一生对棋的痴迷。临死前,亲自给王一生磨了一副棋。

王一生对母亲的这副棋极其珍爱,因为它隐含着浓浓的母爱。

王一生母亲反对他下棋的场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有发生。

很多父母认为应该以学业为重,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亲子关系隔阂越来越深。

王一生的母亲极其智慧,知道无法扼杀他下棋的爱好,不如顺水推舟,送他一副棋子,教他在沉迷爱好之时,也要学会生存之道。

王一生的人道启蒙,来源于母亲浓浓的爱。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与其一再反对,不如动之以情,拉近亲子关系的距离。

王一生小时候,本有到少年宫深造棋艺的机会,但母亲反对,便没有去。

王一生却没有因此而放弃,在社会这所取之不尽的学校中,不断的精炼棋艺。

他偶遇了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老头儿就是隐藏在人间的下棋高手。

下棋终究不能当饭吃,为了生存,老头儿以捡烂纸为生。

老头儿教会王一生阴阳之道。

老头儿说:“ 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再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 ”

棋道如此,人生亦是如此,高手通常不会步步相逼,而是会退而求其之。以柔克刚,让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王一生四处找对手下棋,在与别人的切磋中,不断地精进自己的棋艺。

各行各业,学习永无止境。书本的知识总是有限,真正的智慧隐藏在民间。唯有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才能攀上高峰。

王一生原想着参加区域下棋运动会,与高手切磋。然而,因为之前,经常请假外出对棋,领导不批准他报名。

朋友脚卵拿出父亲送给他的明朝乌木棋,帮助王一生进入赛事。

然而,王一生拒绝了,一是觉得这乌木棋是朋友父亲送给他的信物,不能随意动用;二是不想亏欠朋友之情。

别人说他呆,但他却活得自在,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棋道之精髓已深入他的骨髓,坦诚,是他做人的原则。

在世间,总有各种各样的名利诱惑。为了名利而舍弃自己内心珍藏的葵宝,虽得到所好,但却从此失去了人性最纯真的一面。得与舍,仅在一念之间。

王一生下棋不为名利,只为喜好。

因此,有了书中的最后一幕,王一生在忘我的境界中,以一敌九,大获全胜,令人信服口服,棋王之名实至名归。

他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最后与老者一搏。王一生没有趁胜追击,而是与老者握手言和。得饶人处且饶人,道之理念在王一生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王一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何为忘我精神。在另一个棋道世界中,如同灵魂出窍,将棋艺发挥到极致。

下棋如走人生之路,只有竭尽全力走好每一步,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毕生光环。

金子无须故意打磨,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总会有闪闪发光、崭露头角的一天。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69篇,1716字数,共累积85629字数。

本周主题:最近看过的一本书

齐帆齐商学院8期写作训练营第18篇,1716字数,共累积19661字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