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指责别人,挑别人的毛病,这是心理疾病吗?

如题所述

我总结这种人是:

“不指责不开口;”

“不抱怨不说话!”

和这种人相处真是无所适从,左右为难,暗无天日,水深火热,身心俱累……

这肯定是一种心理疾病,确切地讲是一种人格障碍。多见于偏执性人格和强迫性人格。

偏执性人格的人遇事从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迁怒于他人,善于“外归因”;

而强迫性人格的人由于自身追求完美,在自我苛求的同时必然会苛求自己身边的人,一旦苛求成功,就满意,而苛求不成功,紧接踵而来的就是“指责”和“抱怨”!

我们说常见的心理疾病一般分为三种:

1.情绪障碍

比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等;

2.行为障碍

比如回避行为,冲动行为,强迫行为,药酒毒品依赖等;

3.人格障碍

比如反 社会 人格,自恋性人格,依赖性人格等;

其中,情绪障碍治疗效果最好;

行为障碍次之;

最最难治的就是“人格障碍”!

这和其人生早期经验,家庭背景以及本人的成长经历关系十分密切。

遇到这种人,千万别和他(她)讲理,或试图改变他(她),那根本是行不通的。

最好的办法是:敬而远之!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但老师,汉惠心理工作室负责人。

总是指责别人挑别人的毛病是一种性格特点,不是心理疾病。

总是爱指责和挑剔别人的人,内在对自己也是指责和挑剔的。我们在外面呈现出来的所有的关系,室内在等我们自己的关系的向外的呈现。总是爱指责和挑剔别人的人,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一个指责和挑剔他的人,他一直被这样对待。当他长大了,那个指责和挑剔她的人已经不跟他在一起了。但是他把那个指责和挑剔他的人,内化在自己的内在。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经常会自责。就是自己指责自己,这就是内化了的那个指责和挑剔自己的人。以前那个指责和挑剔自己的人已经离开了,现在是我们自己在指责和挑剔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总是对我们自己某些部分不满意,或者不允许。你认为那个你不满意的部分是别人的,所以你总是在指责挑剔别人。

比如一个人很勤快。他看到懒人就特别的容易指责和挑剔。其实那个懒是他自己内在的一个部分。但是他不允许自己有这个部分。所以他把这个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不允许别人有这个部分。

再比如有一个人特别爱干净。他不能看到不讲卫生的人。当她看到不讲卫生的人,他就指责和挑剔对方不讲卫生。实际上是这个人不允许自己不讲卫生。所以他也接受不了别人不讲卫生。

所以指责挑剔就是把不允许不接纳自己的这个部分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大家可以和我有不同的观点。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观点不同的人。

喜欢挑剔他人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意。是通过找出放大别人的缺点,然后给出负面的评价,通过这样来逃避面对自己,和避免陷入到对自己各种不满意的不良情绪。是对自己不满的一种向外投射,只不过,倒霉的是另一个不幸的人。

爱挑剔的人大概分为三类:

一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对自己要求相当高,但人非完人,即使是他们自己也总有无法完美的地方,总处于不容易满意的状态。看到别人做的不好,或他们认为不好,就会激活他们内心对自身不完美的焦虑。于是出于心理本身的自我保护,会把这股焦虑投射出去,那么当下再看到和体验到的就是别人不完美,而非是自己了。挑剔他人,其实是他们对自己的一种督促和不满,各种工作狂就是这类的典型。

第二种是自卑的人,他们骨子里是对自己不满意的,挫败情绪弥漫在他们内心,于是他们会转移这种挫败感,通过挑剔他人,对别人报复,他们自己内心才会平衡一些。

第三种是知道自己不行,但也不允许别人比他好,于是挑剔就是发泄他们内心嫉妒的一个借口和渠道。这种是最阴暗的。

1、总是爱指责别人,挑别人毛病的人跟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相信他的原生家庭父母从小就是这样对他的,耳染目睹,自己也以这一套行为方式对待别人。

2、总是指责别人、挑别人的毛病的人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对身边的事要求完美。具体表现为:极端挑剔自己,并连带挑剔自己身边的爱人、亲人。

3、爱指责别人、挑剔别人的人带有自恋成分。这类人在成长中因为缺少关注和赞美,于是学会了自我保护,经常会自己夸自己。同时带有很强的疾妒心,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看到他人比自己好,就不停地去以言语进行打击,目的就是为吸引注意。在自恋狂眼里,身边的人都要,“为我服务”,是“我的附属品”,“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别人。

路见不平人人踩。

道推越辩越明

自己站得正还怕人家横挑鼻子竖挑眼

心虚胆怯者才怕指责

理亏者怕挑剔。只要自己没毛病 就不怕别人挑

天天考虑别人有无病 其实自己病了即神经衰弱症

这种人骨子里是自卑。他在指责别人,挑剔别人的过程中逞能。现在有人批评余秋雨品德差,试问,一个品德差的人怎能写出那么优美的散文?有本事你也写出 美文 来,让咱也开开眼。这种人完全是用自负的形式掩盖自卑!别理它

我是大学本科是学心理学的。

关于心理疾病,是有相对严格的定义的。比如其中一个原则就是,这个事儿得引起主体的不舒服。影响其正常生活的开展。

如您所说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指责别人,挑别人的毛病,于是引起周围的人对其不满,而这种不满反过去会给他带来痛苦,那它这就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困惑,严重的就是心理疾病了。

从更专业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讲,一个人老是指责别人,往往是其本身缺乏安全感的一个表象。有的人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好,于是,他在潜意识里,会首先指责别人,当指责别人时,他的内心潜意识里是在这样对自己说:你看,是他这不好那不对,可不是我这不好那不对,如此,从而获得他本人内心的安全感。

对于这类人,平时,也不必那么去跟他较真,其实,这类人,你只要平时跟他相处时,多关心他,他指责你时,你多笑笑,包容他。当他发现你是这样对他时,便对你这个人有了信任,今后对你的指责会逐渐减少的。

总指责别人,挑别人的毛病是心理疾病吗?

心胸有大有小,胸襟有宽广也有狭窄。人食五谷杂粮免不了会生病的,人成长的环境氛围对心理 健康 影响是深远的。

在人与人相处中,尤其是家庭及其密切关联的人相处中,总是习惯性指责别人,挑三拣四找事制造不愉快,哪怕做得再好也能被他扭曲的挑出毛病来,自个的不足缺点却视而不见又不容人说,这是一种病!是成长背景里的疾病。

人身上的刺越多内心越自卑,越缺乏对事物的安全感。人的心胸越狭窄越自私,越虚荣越会强迫表现自己。人自身的毛病越多越不敢正视自个,越想用指责别人掩盖自己缺陷。人内里越空洞越爱虚张声势,越会欺压别人。见不得身边人强过自己,可自个又把控不了,也不会驾驭,只能用野蛮无理方式欲盖弥彰。这是一种病,的的确确是种心理上的疾病。

有病就得治啊,内病外治需要心理医生的疏导。但这个疾病与头疼感冒不一样,打针吃药没有用,药吃多了还容易精神失常。自个若不能反观自个打开狭隘,只会竹篮子打水继续瞎折腾。成长环境氛围深深影响着人的状态,而且越是潜移默化的越会深入到骨子里的。

心理障碍顽于疑难杂症,不太好治,亦会对他人造成心理压抑和伤害。所以人们都不愿意接触这种人,因为总会让事情变得很糟糕、很不愉快、大煞风景。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办法,例如:夫妻一方本来做得很好,却在日常生活里被对方百般挑剔,常态里反复沟通无果,无法沟通,依旧是江山易改秉性性难移。 那么有可能改变这一情形方法只有两个:

一则散,免受其乱。二则反其道行之,占据指责的位置一段时间,甚至是一个时期。针锋相对并压倒性的指责其所作所为,反复重演其所作所为。竖起一面镜子折射出其丑陋的德行,令其无可争辩且无法逃避,感同身受的好好体会一下!以期自个能够反观自省,给予其自我修正和改变的启迪,进而破茧成蝶而皆大欢喜。

倘若其不能改变则是其已无可救药了,这时解脱自个是最明智之举。让其阴霾散去,那灰蒙蒙的天空自然会晴朗起来。

在我看来,总爱指责别人且挑剔别人这不对那不对的人,就是典型的情商低。这种人其内心是不自信的,智商和能力不够强的。但外在又使劲地表现出“好人为师、比谁都强、啥事都懂”的自以为是。情商高的人,最大的特点是让别人舒服,纵然他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绝不会张嘴就指责挑剔,而是采取自我行动以示范的方式去提示和影响对方怎么做,即便对方仍不醒悟,也会以豁达忍让的态度给予包容,偶尔有批评,但也一定是以让对方足以能无法否认和接受的场合和态度让其接受。但绝对不会碎嘴子似的把指责挑剔别人当做口头禅,最为重要的是自己先做好做对做的让人心服口服。

总是指责别人,挑别人的毛病,这是心理问题,而且可以往人格障碍归类,所谓的人格障碍就是人际关系不好,比如和家人,和朋友,和同事,和陌生人,都是处不好关系的。

人格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占总人口的8%到15%,你就能想到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了,而且我觉得国内人格障碍患者应该大于15%。

因为人格障碍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的,经过这么多年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老师,和 社会 没有起到正面管教的作用,再加上自己没有自我教育,很容易成为人格障碍。

而且有人格障碍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而且也不想改,武志红老师提到了一个词——巨婴,巨婴的成长模式是有个强势的妈,也可以说是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妈,培养出了一个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娃。

我接下来说说十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供大家参考:

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反 社会 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

大家有兴趣可以一一在网上查一下这些人格障碍的具体表现,我就不一一说明了。

偏执型、强迫型,往往会去指责别人,讽刺挖苦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过这样的待遇,也就是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对待他们的。

没有觉察,不想改变,就成了和父母一样的人,甚至要比父母更过分。

社会 上很多极端的案例,那些杀人犯基本上都是有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的,比如上海杀妻藏尸案的朱晓东是全部符合反 社会 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也就是改变认知,从而改变相应不当的言行,但往往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不会主动接受心理咨询,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没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

而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也不太会主动接受心理咨询,因为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缺少同理心。

反 社会 人格障碍患者,更不会去接受心理咨询,而往往这些越不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他们的身边人活的很痛苦,很压抑。

我们国家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没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教育,我们在新闻上看到很多老师打学生,或者学生打学生,还有更多恶性事件。

我们去看看这些人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就能知道答案,也就是说很多家庭在给这个 社会 输送着人格障碍患者,而往往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受害者。

我们去看看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格的问题,和父母不当的养育,和自己没有认真学习和改变有直接关系。有多少孩子成长在家暴的环境呢?

这些孩子有的变成和施暴者一样的残暴,有的变成脆弱无力的受害者,少数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去重建心灵世界,获得爱与自由。

我相信人格障碍患者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因为人们受到正确的教育越来越多了,当这个 社会 大环境变好了以后,人格障碍患者也会慢慢改变他们自己。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也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