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什么作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问题一:史铁生是哪代的作家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厂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是现代作家!

问题二:史铁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还是当代作家? 以建国为界限。
1919――1949 是现代文学时期
194恭――现在 是当代文学时期史铁生出生于五十年代,其作品在七十年代,应算是当代作家。但在有些教科书中将现代与当代合称为现代文学。

问题三:史铁生是什么时代的作家 当代。然而,遗憾的是,他前几年去世了。
他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是《我与地坛》。

问题四: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什么人,我国什么代著名的作家 以下是史铁生的资料: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问题五:史铁生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曾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中文名:史铁生
外文名:Tiesheng Sh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51年1月4日
逝世日期:2010年12月31日
职业:小说家、电影编剧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
信仰:基督、佛(著有《昼信基督夜信佛》)
主要成就:2002年度华语文学杰出成就奖
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婚姻状况:已婚
妻子:陈希米
逝世地:北京
分享
生平经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脉管炎”病致双腿瘫痪,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养病。
写作作品
剧本
史铁生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
《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电影诗,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短篇小说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史铁生著有
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
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史铁生
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短篇小说《务虚笔记》,《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被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也被选入语文上海版中学七年级课本,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我的梦想》被选入义务教......>>

问题六: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当代最好的作家 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问题七:史铁生的原名是什么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到1981年[2]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很爱自己的癌症去世的母亲。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散文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小学六年级冀教版下册课本18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上海市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7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9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第7课
作品《秋天的怀念》被选入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
作品《合欢树》被选入上海市语文新教材高一年级上册第5课。
作品《第一次抱母亲》被选入江苏省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书第13课。
[编辑本段]【史铁生作品】
著名作品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

问题八: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 尽管,后现代主义文论家认为文本一旦问世,“作家已死”。因为作家是使文本面世的主要桥梁,今天我还想从史铁生这个创作者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这个被本雅明誉为的“机械主义的复制时代”,艺术的独创性尤为难得。处于社会转轨期的中国当代文学与这个浮躁的时代一样,显得躁动不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个灵魂仰望天空,向宇宙的无限深处进行深邃的思想开掘。他,就是作家史铁生。
“国家不幸诗家幸”,如果套用这句话,对文学来讲“个人不幸文学幸”。大凡社会现实生活如意的作者,形而下的生活往往牵绊其形而上的思考。“伤心桥下
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正如《宋诗精华录》所评:“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此种理
论,套用到当代中国作家史铁生身上,想也未可不行。
当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作家青春健
康的双腿,作为一个个体的史铁生是不幸的。失去了爱情及肢体健全人的其他许多权利。然而,命运的捉弄使中国的当代文学有了另一个独特的存在。有了史铁生,
中国的文学有了思考的深度,有了博爱,使中国的文学超越了民族的狭隘,拘泥于现实的板滞。文学进一步深入人的内心,探讨人类的命运,对整个人类社会如何与
自然相处进行终极思考。
如果以一个生理健全的读者视角审视史铁生的创作,《我的丁一之旅》与《病隙随笔》一些素材的重合,隐约显现作者创作素材的匮乏。然而,我们可否得出史
铁生创作将陷入困境的结论?否,从二十一岁不得不与轮椅为伴,直到经历了患褥疮,得尿毒症后的五十多岁的史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史铁生作品系所选作
者照片,均是灿烂的笑容,半身像,俨然一个健康的生活的强者,然而,作者独特的生命历程,心魂体验无不融入其作品创作。索引几个史铁生作品的关键词:
一史铁生的关键词
(一)爱情观之――“心魂”与“行魂”
在作者与病魔抗争的数年里,他断断续续写下了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如何面对生死?如何面对有限与无限?作为一个伤残的个体如何与疾病抗争?如何面
对情与性?史铁生的作品,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就是“心魂”,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作者,可以足踏五岳四海,笔指江山社稷,尽现世俗生活种种。然而,史铁
生没有那么丰富的世俗生活。他没有后代,很少一般作家笔下的亲子情,只有残者对老者的无尽怀念。他的文本读起来,令读者目光蹒跚,思路屡遭劫难,犹如西天
取经的唐僧,不时停下前行的脚步。因为,史铁生在思考。他的思考使文本呈现出一种深度,阅读起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看到电子游戏,街上交欢的狗,足球赛,书架上的书,孩子的游戏,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引发他的深考。在中国作家里,鲁迅是个典型的报刊资料引发思想的作
家,在国外作家中,马塞尔?;普鲁斯特是个独特的利用自己有限的生活阅历去开掘创作的作家。史铁生肢体健全的生活,定格在他年轻的二十一岁。在其《原罪与
宿命》一文中,他将其解释成“宿命”。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宿命”,用写作超越现实,超越形而下肉身和有限生命的局限,直抵自我内心深处,剖析小我
乃至整个人类的劣根。史铁生的作品意蕴丰富深刻,非简单的概括所能容纳。
有了写作者、作家的史铁生,对史本人来讲实属“沦落至此”,是一种无奈,对中国文坛来讲,无疑是一种幸运。因为史特殊的遭遇,他的作品中,形而上的思
考远远多于形而下的生活。我们需要世俗生活,同时也要看到目光一米之外的地方,也要进行深度思考。史铁生就是那个孤独的仰望星空,进行深度思考的人。
史铁生认可”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

问题九:史铁生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问题十:史铁生的作品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主要作品
务虚笔记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中短篇小说结集之一。《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文学的经典佳作,作者以顺时或逆时的手法,并互相交插,再现了荒谬特定政治时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状态及生命状态,反思人生途路的幸与不幸,并藉此展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陕北人的憨直、坚韧、顺乎大道的性格。图片的缀入,无疑为作品的经典性提供了最珍贵的佐证,所以至今为世所瞩目。
我的丁一之旅
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 *** ,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信与问
这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朋友、读者的书信往来及为一些书写的序跋。从未专辑出版。经过作者亲自筛选,并征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选取了几十封书信,近二十篇序文。这本书以文学艺术、当代文学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史铁生作为一位思想的行者,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他的文字,迸发出正义与力量,同样给广大读者带来启示和鼓励。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灵魂的事
《灵魂的事》囊括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我与地坛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晃,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