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讲座之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第一次接触到于漪老师的名字,是初中黑板报上一篇于漪老师的文章,内容已记不清,但是中间提到的“给别人递剪刀”的细节至今记忆犹新,甚至现在都会提醒自己的学生递剪刀的方法,我想这是于漪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课,关注细节,关注他人。

第二次接触到于漪老师,是上学期期末,学校开展师德论坛,播放了于漪老师18年在上海做的一个教师培训讲座,听完有种心灵被过滤了一样,当下就决定进行再学习。于是就有了第三次。

花了很久才复听了于漪老师的讲座内容,记下逐字稿,她的话有种魔力,让我如数家珍,不舍得落下一个字。

错生在不同年代,不能成为于漪老师的学生,是一种遗憾,但是短暂的3次相遇也算是于漪老师给我上的三堂课,我会记忆一辈子~

于漪老师的风采,不仅是她扎实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所积累的风韵,而且在她“学”了一辈子的对学习的执着和谦卑。

对学生,她满腔热情满腔爱,全心全意爱学生,不论是什么层面、什么性格的学生她都报以一心一意,丹心一片,因为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用对了方法,他们就能健康成长。在解释什么是“爱”的时候,她说:

而爱的最终目标,就是用老师满腔的爱来塑造学生,影响学生,教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基本功是课堂,上不好课的老师忝为人师。在课堂中,除了基本的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

这里,于老师提到了两点“胸中有数”和“目中有人”

每一本课本都像人一样有着不同的个性,如何找到课本中的独有个性、找到不同学科特质,将它们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这就是钻研教材。不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考察考试,而是能够教授学生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教材内容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数学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语文的历史文化,涵养学生的品格品质,这也许也是于老师所说的

每位学生都是一颗星星,它的闪耀在于是否有一片足够漆黑的天空来映衬。如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在其自身的层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释放,都需要教师去钻研。

这样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脑海深处留下课堂的深刻记忆,震撼到学生心灵深处。

作为教师,前提是先做学生。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先学习如何上课,研读教材、研究学生,这是第一层面的“学”。

其后,第二层面的“学”,就是学习如何上好课,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开展研究、各方面提升自己,比如提升系统的理论修养、完善的师德素养、扎实的师能素养。

第三层面的“学”,则是锤炼自己的精神品质,用生命影响生命。于老师有两把尺子,一把量别人的长处,一把量自己的短处。而别人中,有前人先贤、前辈大家,还有我们的学生,学生也是我们的老师,在视频中,于老师多次提到学生带给她的思考、督促和激励,让于老师不断地反思自己,修炼自己,打磨自己,让自己更符合一位人师的标准。

一个半小时的视频,绝不仅是我的断章取义能够理解完的,所以记下逐字稿,以便未来继续回来学习

逐字稿(仅供个人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