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解读古诗词》——怎样才算一首好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在鉴赏诗词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知道这首诗是何体裁。我之前的理解体裁更偏向于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但这本书却以更有趣的形式,举例了古诗词所涉及到古风、乐府和歌行的区别。古风晦涩难懂,乐府类似于一种唱调的填词,而歌行便是那个体的思想抒发。

除了体裁的不同,我们还需要读一读,看是否朗朗上口,这引申出押韵的问题。相对于长诗来说,无论是一韵到底的凝重浑厚,还是中间适当换韵的流畅活泼,都要根据主题的偏向去加以灵活应用。太过刻意,反而欠缺兴发感动的深层韵味。“送别”、“边塞”、“田园”、“登览”、“怀古”等不同风格整体上又有较为明显的区分,其中“讽喻”道出了官场利弊,“时令节序”囊括了风物万象。

在我有限的记忆里,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本书关于七言律诗与五言律诗的阐述中,又让我看到李白对于体裁的怀旧,而恰恰是现实主义的杜甫在尝试推陈出新。五律的收拢与客套、七律的率真与开放,在时代的浪潮中越显珍贵。关于绝句的定义,更像是民歌谚语的书面体,五言绝句形成更早,七言绝句距离更近,精炼质朴的五绝与亲切悠长的七绝不过是艺术风格上不同。

诗是怎样表达感情的?如果说是一位不曾写诗的人,那么对于他们的诗词鉴赏更侧重于特定情境下的情绪释放;但如果是长于诗词的创作者,那么对于韵律与技巧的运用会更加考究,在写法上更含蓄、婉转,比如在《近水上张水部》一诗中作者借姑娘化妆讨公婆欢心的事件来小心试探主考官的审美。

我们在分析诗句时,也要从物体的表征转化到意象的沉浸当中。不是每一种物象都能感同身受,但我们应试图去建立一份共鸣,以虔诚、庄重的态度去拜读。哪怕时隔千年,依然会获得当时的牵引力量,我想这便是好诗的特点,总能在无情的历史长河中保留温度。

古代常见的“赋”、“比”、“兴”在表达效果上的加持,使诗词的在传播过程中更具美好与质感。如果仔细去研究流行歌曲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这种呈现方式依然适用于当前国人的审美,甚至在演讲、写作当中为了渲染情境,经常不自觉地加以引用,所以对于诗词的初步鉴赏可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品味。但如果要直达古人的内心,还需要我们具备有意识的解码能力才能与他们建立情感链接。

诗词的意境,如果用白话文叙述可能需要很大的篇幅,但好诗往往能用短短数字便能塑造出悠长、动态的感官体验,每个字的高度凝练、自然连贯,富有感情、引人入胜的场景在文字的搭配中得以升华。但往往诗人基于某种目的并不会直抒情意,而是借助多种事物且极具情感的物象,彼此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但物象本身是多变的,为了塑造意境,诗人需要推敲每一个字,那些藏在诗句里的点睛之笔,使整首诗成为高雅的艺术,每一种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都有丰富的注脚。“春风又绿江南岸”让我们看到炼字的工匠精神,“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让我们见证了诗人之间的一字之缘。读着这样的诗句,如同欣赏一段诗意的视频,或者就干脆在我们脑海中产生了联想。你能想到的画面,或许便是诗人的心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