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记录:语文组公开课《土地的誓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昨天,语文组业余活动,听了马振老师的一节课《土地的誓言》。

课堂环节设计的不错,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导入新课

1.歌曲《松花江上》导入    2.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1.课后“读读写写 ”    2.几个关键词语解释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请用“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说话,把握故乡的特征。

四、精读细研

1.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一词的确切含义?

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一词?

3.从这些誓言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出示背景资料,理解作者情感。

五、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

2.以“故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家乡的美丽富饶。

针对马老师上的这一课,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总体来说,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恰当补充视听资料,营造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这是一篇写于抗日战争年代的作品,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如果没有充足的资料铺垫,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那份失去家园的痛苦与悲愤。

马老师补充了写作背景,并用一些图片展示出来;还有视频朗读,展示东北的富饶美丽;还有《松花江上》的引入等等。整个课堂沉浸在沉痛的氛围中。

二、课堂环节设计完整,科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马老师按照“导入新课——预习检测——整体感知——精细研读——拓展阅读——布置作业”六个环节,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堂。

三、教师示范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朗读。

大部分老师,由于担心自己读得不好,不敢在课堂上展示朗读,殊不知,再好的朗读资料,都不如自己老师的朗读对学生影响更大。

马老师以身示范,营造了氛围,调动了学生的朗读,效果很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老师引导太多,学生自学太少。可以把握住本单元的学法重点“批注法”,让学生自己去批注,然后再交流,师适当点拨即可。

2.课件个别问题的设置太过于啰嗦,表达不够简洁。

比如整体感知的问题,完全可以简化为“速读课文,说说“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

3.课堂没有凸显重点,有点面面俱到。

课堂设计环节比较完整,但是,同时也呈现了教师的面面俱到,从而让每个环节都如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文本,进行精细品读。

4.作业布置不够合理。

作业的布置应该有两种情况:一是学以致用;二是可以是下阶段的学习任务的预习。

但是,本节课的两个作业题,好像不符合上面的要求。比如第一题的作业布置跟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几乎没有关联,学生想要完成这个作业,的确为难。所以,形同虚设。

第二题的作业布置,也并非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课堂上也没有讲解到这一点,学生完成起来,也应该有困难。

当然,课无止境,每个人都行走在语文的路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