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客体融合焦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假期的时候,读《心灵的面具》,对自己身上“自体-客体融合焦虑”的问题有了新的领悟,做一些读书笔记的摘录:

第二种类型,我把他叫做月亮型,月亮就像是始终在天上,在固定的位置与地球保持距离,但是它不会离开,也不会更加靠近。这种月亮型的来访者,他即有融合焦虑,不想离你太近,也不想结束治疗,这样的来访者可能会一个月来一次,这样的他不会离你太近也不会离开。如果他离开治疗的话,他会很害怕失去你的客体影像,他很害怕你会死掉,所以他要反复的确认这一点。这样的来访者可能会结婚,他结婚之后可能会经常的出差,一出差就是一两个月。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依然会想结婚,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稳定像基地一样的大后方让他感受到安全。同时他也会感受到自由,因为他可以随时离开。所以这样可以避免它的融合焦虑和分离焦虑。也有可能他们会通过在婚外出轨的方式来回避跟妻子过于亲密,这样他可以通过找别人让他感受到更加自由独立的空间,这样他可以跟妻子分离开。他会反复的回去找妻子,因为他需要确认这个客体不会消失,所以他会反复的在这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位置干不同的事情,他会反复的去做重复的去做。然后这些人在亲密和信任方面是有困难的,因为这两种焦虑,他们会在这里面遇到很多的困难。

边缘型人格障碍会通过性与人获得短暂的亲密感与快乐感。有时候当他出现在这样的情境中时,他会表现的很幽默、很聪明、善于社交、让人很舒服,让人想亲近,但是一旦与人亲近起来,他会突然的消失。比如,当他跟另一个人开始亲近的时候,但他们建立了性关系,他会突然的消失,会不接情人的电话,他的情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就这样消失了。当情人感到困惑,但是慢慢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事情,并开始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这个人又会重新回来,打电话给情人说,我们周末一起度过怎么样。这让人非常的困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不限于性别,边缘型人格障碍都会快速的通过性去建立关系,之后有可能再也不会回到这段关系当中。这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建立关系又不被融化的方式。

精神病人是很难去信任他人的,我们把这个叫做偏执。他们会抗拒亲密的感觉,这跟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很相似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在抽象、整合、现实检验、自我观察方面的能力都受损了。当他们靠近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去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因为他们既有融合焦虑也有分离焦虑,所以他们就是想一块冰一样,或者雪花一样,冬天的时候她可以飘在空中很自在很舒服,但是一旦太阳出来了,他感到有温度的时候,他就会融化掉,就会消失,所以他必须要让自己保持一个非常低的温度,保持一个非常冷的状态,他才能保持自己的形态。

我们跟人亲近的时候,会感到满足和快乐。但是对精神病人来说,跟人亲近是非常恐惧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自己跟客体会融合,怕自体影像跟客体影像会融合在一起,担心融合之后,他们自己会消失。这叫做融合焦虑。克莱因把这种焦虑称作毁灭焦虑。

还有另一种焦虑叫做分离焦虑,表现为很担心父母和其他重要他人会死亡或消失。当他失去这个重要的客体的时候,他脑海中对这个客体的影像会消失或变得不稳定,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的焦虑跟恐惧。科恩伯格曾经指出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很多的方式去防御这种焦虑,比如通过投射、投射认同(投射出去让别人去体会)或者否认(假装一切都不存在)、或者贬低(贬低咨询师是一个有缺陷的人,来不让自己感到难受)、或者通过理想化自己、又叫做夸大自体、或者分裂的防御机制,通过这些防御机制,去防御这些焦虑感。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也会使用这些防御机制,他们会尽可能与人保持情感上的距离。比如在咨询里,他会通过迟到、生气攻击你、他会坐在那里一句话不说,保持沉默或者自杀来保持情感上的距离。

马勒和他的研究小组曾经出过一本书,《人类婴儿心理的诞生》,这本书描述的是人在3岁以前,人的心理不是一个自然的诞生过程。人的三种能力,比如共情、信任以及建立亲密的关系是需要母亲在孩子3岁前始终如一稳定的陪伴在孩子身边才能形成的。没有人知道母亲需要跟婴儿呆在一起多久,才能让婴儿发展出容忍、信任、以及亲密的能力,但是人们发现内在的客体,比如自己的影像以及母亲的影像、其他抚育婴儿的人的影像会通过婴儿知觉、记忆的能力,慢慢把这些外在的形象整合,通过一个叫做内部表征或内射的过程,整合成内在自体的影像以及客体的影像,这就是在他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自己的形象和母亲的形象。

————————

一些人总是觉得没有归属感。他们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有趣、有魅力、自信,不足以被人喜欢,不受团体里的人欢迎。年轻时长期没有归属感的人,在受伤的内在小孩的引导下,成年后会反复体验这种感觉。

缺乏安全感的人都知道两种主要的应对方式:他们对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抱以回避的态度,并顺从别人的想法。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感受的合理性。不幸的是,这种行为恰恰强化了他们的被排斥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会对自己有如下描述或想法:
你可以拥有它。——我让别人拥有我真正想保留的东西,并把我的需求放在别人的需求之后,因为我觉得自己的需求是不合理的。
我相信你是对的。——当别人反驳我的时候,我很快就会怀疑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他肯定不喜欢我。——我很快就会退缩,也会避免与人接触,因为我坚信,自己是无趣、不受欢迎的。

很多人在实际感受到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时会生气。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愤怒的背后通常是悲伤和孤独。因为他们在童年时经常觉得自己不被接受,所以现在也会很容易觉得自己被排斥了。

如果你的愤怒几乎都与悲伤与受伤的情绪有关,那么你愤怒的原因并非骄纵,而应被理解为某种反应。如果有人在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后,发现愤怒的背后是“脆弱”的感受,如悲伤或孤独,那么他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安慰和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才有意义。

具有强大的苛责或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的人,很难满足自己设定的标准,也几乎很难欣赏自己身上的任何品质。对每个人来说,尤其是对他们来说,外部的积极反馈意见至关重要。每个人都需要有被喜欢、被欣赏的感受,那会让我们对自己感觉良好。

遗憾的是,那些极度需要被认可、被欣赏的人,恰恰很难感知和接收这些认可、赞美的信息。自我价值感匮乏的人,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着强烈的自我怀疑。当别人对他们表示肯定时,他们特别难以察觉,而往往倾向于忽略或迅速反驳正面信息,并会投入很多时间来研究批评性反馈和失败的情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