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填报高考志愿有什么心得值得分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7-27
高考填报志愿心得体会一:
如今,又到了填报志愿的时间。家里有亲戚朋友高考的,想必正在四处打听什么学校好,什么专业强;还有人念念不忘的一定要上一本或者考得不好,准备复读。其实,我想说得是,高考对于人生是很重要,但是一定不是最重要。所谓好的学校是有的,但是好的学校同样有不好的专业;所谓好的专业也是有的,但是谁又能保证毕业时他还是一个好的专业呢!

因此,在自己分数有限的条件下,选择一个自己适合的学校和专业就非常重要了。经过这么久的观察,发现在以后的工作中,和专业完全对口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是专业性特别强的人,比如说医生什么的。

大多数的人,都做着和本专业有关或者无关的工作。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大学四年后读研,有读跟大学本科相关的,也可以跨专业考,因为四年后说不定你更喜欢另一个专业或者另一个专业更有发展前途。因此,没有必要考虑什么专业好,这时候,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当然也要适当的考虑一下它的前景。

毕业后找工作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什么,做怎样的工作,这都非常重要。与其现在就专业来考虑以后的工作,还不如到大学后,充分去了解自己的专业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再做决定。

其实我觉得报考的时候都非常迷茫,这个专业以后能做什么,能学会什么,都是一个猜测和推测,所以,名字好的,看起来很有前途的就容易被挑选上。但是如果分数够好,读个名校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它的好也是有理由的,如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氛围,还有很多公司的就业也是考虑学校名气的。

高考填报志愿心得体会二:
填志愿确实很重要,好在现在是知道分数了再填志愿。知道成绩后,根据你的排名和目标院校的专业进修匹配。通常采取冲、平、保的策略,但我建议对你中意院校的专业采取保的策略,即留3-5分的保险分数。我是湖南考生,去年分数线变化比较大,我特意建立了一个分析模型来填志愿,虽然考分不太理想,但我正好选到了理想学校的好专业。浙江今年的情况我不了解,高考后你也可以试试建模分析。大众填志愿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分析可信的前提。

大学能不能学到真东西一定程度上是由校风决定的。有的专科学校对学生太松,不太管理,导致孩子在几年时间里过得太无纪律性,荒废了。再者,有的孩子进了专科学校后,自己也就放纵自己了,学到很多不好的东西,如果学校不严加管理,其他孩子肯定也会受到影响。为甚么要选择技术类的专业或学校呢?是因为如果一个专科生如果不考本的话,学习一些理论性的专业,找工作时,很没有优势的。而在一所依托于正规高校的自考本科,你不仅能够享有学校的名声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更能够和学校的同学享有同样优质的资源。
第2个回答  2020-07-27
1、城市:尽量尽量选择北上广深以及省会城市比如成都重庆这些, 重要性就不用说了,一个发展滞缓的城市,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你的发展和见识。2、学校:尽可能选择实力强+有名气的学校。多了解这所学校综合实力怎么样,近年来发展怎么样。我把学校放在专业的前面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放弃好专业选择好学校,就算我们垫底进去进了冷门专业,只要你大一努力学习,转专业到这个学校的好专业完完全全很有可能!!!这样,相当于,你所得到和高考比你考得更好的人的是一样的!!!3、专业:尽量尽量权衡自己喜欢+吃香的专业,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擅长之处,大学讲究的就是术业有专攻,你学起来都觉得痛苦吃力就没意思了。而吃香是指好就业热门这些专业,一定程度上能让你以后就业不受限制。再者,要认真了解清楚这个专业学什么,是否需要考研之类的
第3个回答  2020-07-27
毕竟我参加过两次高考,填报经验别浪费了!!!
第一,千万不要相信网上免费的信息,大多都不准且不全。就算可以搜到正确信息,那也真的很很很很很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搜到最后就真的只想躺下睡觉。当然确实有些软件可以免费筛选冲,保,稳。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没什么用,因为没有各专业排名。
第二,千万不要妄想只用报考书轻松解决。能通过报考书直接解决的人你们八成不管专业吧???报考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某大学某专业的前几年录取排名,而不是一个大学的最低分数线。当然,如果你买的书里专业排名,那你确实可以不花钱自己花时间一个个学校比对,找到自己合适的学校的专业记录下来。但这就需要花很长时间。毕竟报考的人都很焦虑。至少我两次都是这样,情绪阴晴不定的。
第三,花钱找老师,我只能说duck不必。毕竟任何书和软件都是预估,并不存在完全的准确。不然怎么会只卖200—300??找老师也无非换个人帮你预测罢了。花la么多钱真的没必要。还不如打电话咨询招生办。
那么干货来了,要怎么填报志愿呢???
首先第一步,你要了解掉档,调剂等基本常识。这个百度一下就好了,不难弄懂。不懂也可私信问我。
第二步,最好你拥有招生计划(就是有今年某大学对你所在的省市开放哪些专业,各专业招多少人的信息)
第三步,在报考软件输入自己的分数,在所有冲,稳,保的学校中选出自己可接受的所有学校。
第四步,查找心仪学校招生计划,并看看哪些专业你比较青睐,这个一定要看哦。因为很多学校每年招的专业会不一样的。
第五步,就是找在报考软件里寻找往年专业的录取排名比对自己排名,并筛选出比较稳妥的专业(记住排名最重要,分都是浮云)
其他注意点
1.招生人数对录取排名的影响。(这也就是专业报考老师他们考虑的地方)当然自己就可以合理推算。扩招以后肯定就排名会下降嘛,大概估计一个值就好了。但我认为,其实扩不扩招一般是重视学校而不是专业的人考虑的问题。如果你的排名接近往年的录取排名,就算扩招,你调剂的可能性也很大。而且专业大多可能就是划水。不愿意冒风险就不用理会了。
2.提前批。其实提前批大多是一些中外合办(意味着钱比较高)或一些不太热门的专业,而且还存在一定风险,毕竟录取了你就不能再正常批次录取了。所以我一般不会考虑。还有我没记错港中大(深圳)是提前批,学校好,但是学费贵。我当时是被学费吓到了,就放弃了。家境好的同学可以抓住机会试一试。(补充一点,学医的肯定考虑提前批)
3.报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校?or 专业?(一个亘古不变但真的很困扰的问题,除非你是北大清华专业任选)
我自己是女生,就会听到别人跟我说,女生学校重要,男生专业重要。我的内心os che
选专业绝对必要。我当年难题就是选武汉大学英语系还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虽然最后掉了)
如果你重视学校的话肯定武大呗,但专业的话必定北外。。。
我个人认为宁愿学校降级也要选个稳妥的专业!!!!不然碰上不太好的老师划水真的很难受。与其为工作,面子考虑,不如为自己开不开心考虑吧!!(人活着开心最重要嘛)
3.考试难易程度对录取有没有影响?我觉得其实不太大,考试难易程度对靠近一本二本线分数影响较大,但不靠近就基本没影响,因为关键是排名。
4.就业行情对录取影响。这个真的只能猜了。理科基本比较稳定,计算机永远大热门。我觉得生物类今年可能会热一点(毕竟真的很冷了)因为疫情原因,可能大家会有加入研发疫苗的斗志!!
文科也比较稳定,但是,经济类真的玄学!!!据说去年河南的对外经贸分很低!!这个真的靠运气捡漏!!
第4个回答  2020-07-27

1.选择学校尽可能让自己的分数处在该学校的历年招聘水平的中间位置。这样保险一些。

2.第一志愿目标可以稍微高一些,第二志愿务必要做到有把握。

3.建议选择服从调剂,这样万一两个志愿都落选,仍然可以进入其他院校。

总之,填报志愿之前,务必做好充分的分析。专业尽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

第5个回答  2020-07-27
首先看地区
看地区无非是考虑更长远的发展问题和环境,根据经济发展战略,除了中西部地区强省会(武汉、合肥、长沙、成都)、江浙沪、珠三角、京津之外,别的一般不会优先考虑。
安徽考生一般会首先考虑长三角(含安徽)地区,而且会更加偏向于江浙沪,尤其是苏沪两地。无论是经济、文化、气候等方面,都是可以很好适应的。或者说,尝试新的环境去武汉、成都的同学也很多。不建议南方同学一股脑跑到北方去。深有体会就是北方气候和南方差异真的很难。你能明白《南山南》中,“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这句话的含义吗?实不相瞒,我干过零下十四度啃冰棍、买瓶矿泉水都结冰,也体验过因为个人体质受不了暖气,大一吃了一个冬天的抗过敏。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气候很重要。
在确定自己想去哪个地区之后,然后再看自己可以上哪个学校,如果自己有专业取向的话可以进一步做筛选,没有特别喜欢的专业的话在后面我会讲一些我认识到的专业发展情况。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活力,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大学很重要的是积累人脉,有益于以后无论是比赛、工作还是创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般按照上述步骤,填下来学校基本上就可以了,前提是你明确了想去哪个地区发展。
首先看学校
相比于看地区和专业,我首先不建议看学校。理由很简单,除非你经历过不然你永远都不知道学校到底怎样。有能力的话,我建议在报考之前先联系在校的学长学姐!让他们带你去实际感受一下学校环境!!有能力的话,可以参观一些他们做出的成果、参观他们的宿舍楼等等,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确定这个学校你是否喜欢,或者说这个学校是否符合你的预期。
在到校报道之前,如果你都不知道这个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究竟如何,很可能会跟心里预期产生落差,对于今后的学业生活都可能会造成影响。建议多看看不同的学校。
4 首先看专业
想必这是大部分人的首选。我曾经也是这样,一腔热血想投身航空航天,结果命运一轮一轮给我了一次又一次的打脸。
其实很多人,在上大学两年内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甚至说,大学四年我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还有些同学,到了大学发现,为什么我喜欢的东西跟我印象中差别那么大?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后面我会说自己对于一些专业的认知,很多专业真的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如果你坚定想走哪个专业,建议提前在MOOC或者公开课上感受一下,在知识无情的爆锤下你能坚持多久。不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