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怕黑?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怕黑正是因为他的大脑有了初步的智慧。怕,代表着孩子对危险识别的敏感,自我能力的认知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怕黑也是小宝宝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1、家长的误导。
有的宝宝犯了错会被爸爸妈妈关进小黑屋里,孩子就会将惩罚和黑暗的房间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晚上睡觉时关了灯黑漆漆的,孩子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还有的老人在哄宝宝睡觉时,会给他们讲一些鬼故事,或者说有狼来啦,老人经常说,赶紧乖乖睡觉,不然有大灰狼还有魔鬼来抓你,都会让孩子对黑暗产生害怕感。家长的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给宝宝讲为什么天会黑,太阳的光是因为被挡住了晚上才照不到我们了,太阳在看不见的地方一直陪伴着我们,鬼怪故事都是大人编出来的并不真实。让孩子了解这些了情况,害怕的心理就会减少很多。
2、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心理学家荣格就认为:怕黑源自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害怕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自我保护机制。
如果把婴幼儿放在黑暗的环境里,他会大哭不止,妈妈把孩子抱起来,就会立刻停止哭泣,这是宝宝对于安全感的一种本能反应。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母亲的依恋,当黑暗到来时,孩子会比成人有更怕黑的感觉。如果孩子没有父母足够的陪伴,安全感便会减少,容易有怕黑的心理。
3、泛灵心理。
皮亚杰还提出这样的理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两三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心理现象,那就是泛灵心理,就是指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义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经常对着喜欢的小玩具或者布娃娃说话,而且还说的有声有色,这也就是孩子的想象中,把很多的物品都当成了有生命的小伙伴,和他们诉说自己的心事。泛灵心理可以拓展孩子的思想,让他的情商和智商得到发展,但是也会因为孩子的想象力过于丰富,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减轻对黑暗的恐惧感呢?
密歇根海伦·德沃斯儿童医院的儿科心理学家阿戴尔·卡迪欧博士说,父母不应该认为害怕黑暗诗愚蠢的,也不应该忽视他。
一、引导孩子积极的心理。
有个词叫“安慰剂效应”,最早是Henry K. Beecher提出来的,后来无数心理学家发现“安慰剂效应”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它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给宝宝买东西的时候,都认为贵的就是好的,故意去给孩子选最贵的衣服、玩具等,其实这就是一种消极的“安慰剂效应”,其实无需太贵,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一位外国妈妈是这样做的,她的女儿非常怕黑,每次晚上睡觉时,只要妈妈关灯就会引起小女孩儿的强烈反对,所以只能开着灯睡觉,否则女儿就会大哭大闹,好不容易等孩子睡着了,妈妈把灯关掉,但是睡到半夜小女孩儿醒来看到房间里黑,又会大喊有怪兽,不仅影响了全家人的睡眠,还惊醒了邻居......妈妈被折腾得疲惫不堪,后来妈妈在下班时带回来一个红色的小喷瓶,神秘的告诉女儿,这个瓶子里装的是“打怪兽喷雾”,女儿非常惊讶地接过了小瓶子,等到晚上睡觉时关灯后,就按照妈妈的指导在黑暗中喷洒了几下,然后就盖上被子睡着了,这一夜竟然非常安稳。
第二天妈妈问女儿这个喷雾是不是很管用,女儿非常肯定的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再也不怕黑啦。其实那个红色小喷瓶是妈妈从普通护肤店里买回来的,然后自己往里装的自来水。妈妈的“打怪兽喷雾”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让孩子有了积极的一面。
二、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有位宝妈为了消除孩子的恐黑心理,晚上特意带着他出去数星星,还看到了若隐若现的萤火虫,让孩子对夜晚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到黑暗里不是只有未知的恐惧,还有闪亮的星星和月亮,这些只有在晚上才会出现,夜晚也是很美丽的。家长陪着孩子一起探索夜晚的奥秘,会消除他的黑暗的恐惧心理。
三、让宝宝说出内心的恐惧。
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等标签,要正确引导孩子诉说出心中恐惧的事物。如果宝宝长时间的默默哭泣,独自忍受着黑暗带来的恐惧感,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当宝宝把内心的负面情绪都倾诉出来就会缓解很多,家长再主动帮助他去解决问题,引导其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慢慢形成独立勇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