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的文学鉴赏名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0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说法都失之笼统。首先是“引用”一词即用的不甚确当。引用就是援引,考据中的引证,小说笔记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难道这种引证、引用都是用典?考据、小说笔记难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称之为“文”的注明出处的引语与考据、小说笔记的大段原文直录就其本质讲应该说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类显然都应与典故划开。其次是“有来历出处”的说法更失科学。“有来历出处”只能作为典故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并非“有来历出处”的词、包括暗引的语句都可以视作典故。古人为诗著文,颇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一部《辞源》所收的词有多少没有不同时代的用例呢?如果说前人用过,后人再用即是“有来历出处”,那么《辞源》岂非成了典故辞典?现出的典故之书之所以划不清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与典故之间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上述辞书对典故的这个释义上。
现出的典故之书存在上述问题最主要是对语典缺乏认识。划清语典与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之间的界限是至关重要的。辞书关于语典的释文即“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必须再加上一层限定,这个限定就是“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这层限定,语典的范围即可明晰。所谓“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词义角度上讲,用典的词语必须具有源出的语言环境义,因而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便无法了解该词语何以具有那样一个并非词语字面所具有的词义。这类词语多由源出语言环境高度概括、缩略而成,如“河洲”用写男女爱恋或称美后妃之德,源于《诗经·关雎》之意;成语中的“三人成虎”用写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源于《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他如名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缩略而成的“古稀”等均属此类;二是从构词角度讲,词语形成与源出语言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即没法理解其何以为词。成语中的“逃之夭夭”之用“夭夭”来言“逃”等即属此类。语典有了上面这样的界定,显然就能把它和一般成语及引语,普通语词等划分了开来。
当然,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嬉笑别谷雨,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思。观料峭突岩,草长莺飞啼,人在图画中,画在人眼里,两般竞相趣。常言劝君不惜光阴旧,到老恐悔环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闲看:天池之上竞船渡,横往纵来总是直!我自带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遥备得陈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宾,闲庭孤独身,一杯茗苦天地泣。雨中天池别有景,涓涓滴打散不尽,人生亦如斯,喜怒哀乐总无穷,何必悲叹息?一任雨打风吹去,平生终归止。日已从中,雾散虹熠云淡却,长空一片清净。不见蓑衣钓,浮萍游鱼闹。此番自然能几时,明年归来难再持!不由恨。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鸟鸣栖。手无金描笔,只能喃喃语。心乱绪,披发归闹市,人唤犹沉痴。”(选自改梧桐落雨《归家》)
(二)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
(三)写诗词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声韵文字的需要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各种各样提法:“子期”、“知音”、“弦断”、“高山一弄”、“子期耳”、“钟期听”、“流水引”、“断弦人”、“伯牙高山”、“钟殁废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断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种用法。其实还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关键字是不能改变的,如:“伯牙”、“钟期”、“琴”、“弦”、“断”等字就不好换为别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诗词写出来是要给别人看的,典故运用是为了传达思想,因此,不可把过于冷僻生涩的典故写进诗词,需要指出近体诗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人们学唐宋诗词,也熟悉了这些典故,如果自己根据典籍另选其他典故写进诗词就须十分谨慎,特别是唐宋以后的事件,如果不广为人知,就难以作为典故在诗词中运用。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五)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所以诗词创作不宜多用,宋朝江西诗派被人贬低的一个口实就是“掉书袋”,满篇是别人的话语,缺少自家新鲜活泼的语言,难免使诗词艺术性减色。据说当代钟敬文先生就不提倡用典,他说:“靠着典故表现情思的作家,正像靠着拐杖走路的老人。”(《兰窗诗论集》)
(六)既然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根据阅读对象和时事纳入新典故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很发达,新闻事件众所周知,比如“水门事件”、“乒乓外交”、“文化大革命”、“四五事件”、“百慕大三角”、“大庆人”等都可形成新典故的。至于亲友间诗词往来,双方把彼此间知道的“故事”作为典故用,也很有趣,是可使诗词具有更多表现力的手段。 西方名人去世后,墓碑上大都刻有墓志铭,或记载死者一生的主要成就,和表现死者的性格特征。
(1)德国数学家卢道夫的墓碑上刻着他计算出的圆周率=3.1416……。
(2)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墓碑上刻着许多小鸡、小羊、小狗和被鲜花簇拥的孩子。
(3)数学家刁潘都的墓志铭,是一个含未知数的方程式,解出这个方程式,就知道了死者活了多少年后一生几个阶段的时间标志。
(4)美国影坛性感巨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是:“37、22、35,R.I.P”。据“梦露研究会”揭示,数字代表梦露三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据说这一墓志铭是尊重死者一生的最大意愿——追求美(当然包括形体美)。
(5)英国19世纪中后期著名的戏剧家肖伯纳是个十分幽默地人,记述他一生幽默言行的文字着实不少。有一次,肖伯纳的一个新剧首演大获成功,他发了一封电报给女主角说:“精彩之至,绝妙之极!”那女演员受宠若惊,连忙回电:“您过奖了。”肖伯纳却开了个玩笑,他回电说:“对不起,我指的是剧本。”肖伯纳的墓志铭正是反映了他幽默地性格:“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总会发生。”
(6)无独有偶,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也很幽默,它写道:“恕我不起来了。”但如果你仅仅从这句话里读到幽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作家的生死观。海明威的生活的绚丽多彩、如火如荼。冒险是他的永恒伴侣。他曾作为记者在生与死的战场上出没,他曾手提猎枪在非洲的荒野里与野兽殊死搏斗,他喜欢斗牛场上的碧血黄沙,喜欢拳击场上的角逐与呐喊,也喜欢美女与醇酒。一切能体现生命之力的活动都使他心醉神迷,而伴随这一切的,是他创作的一系列不朽名著:《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以及“迷惘的一代”之代表的头衔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这位如此热爱生活的作家却并不害怕死亡。他说:“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每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我当然一直参加拳击,我要打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时我要跟自己打,目的是要把死亡当作一种美的事物来接受,这也就是你每星期日看斗牛时见到的那种悲剧美。”“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当他的健康日益恶化的时候,他平静而勇敢地用猎枪结束了生命,以自己的鲜血为世界留下了悲壮之美。在海明威看来,死是生的一种“变形”,他的墓志铭正是表现了作家对待死亡,寓哀于谐,落落达观的态度。
(7)司汤达的墓志铭
司汤达(真名 昂利●贝尔)的墓志铭则毫无幽默可言。这位法国19世纪前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前为自己拟定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昂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乍看起来,这一墓志铭实在平淡无奇,但只要对司汤达的生平略有所知,便不难体味这其中的深刻含义。司汤达在少年时期曾深受信奉启蒙主义思想的外祖父的影响,无限神往法国大革命的岁月。17岁那年,他骑上一匹骏马翻山越岭去追赶拿破仑的远征军,此后便随军在欧洲大陆转战。他曾目睹过1812年莫斯科熊熊烈火,也曾参加过1813年抗击欧洲郡主六国的第六次反法联盟的战争。他经历过拿破仑的极胜时期,也体验过帝国失败的痛苦,拿破仑始终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为了不在他深恶痛绝的波旁复辟王朝中生活,他曾一度侨居意大利,后因与意大利反政府的烧炭党人过从甚密而被驱逐出境,回国后的司汤达生活相当贫困,他不得不到一个外国小城做法国领事。文学创作是司汤达一生的志趣,他的作品《红与黑》、《吕西安●娄凡》(《红与白》)、《帕尔马修道院》等都是不朽名著。司汤达的作品有着十分鲜明的创作个性,他善于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真实地再现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擅长细致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在文艺理论方面,司汤达也有建树,他的著名论文《拉辛与莎士比亚》是19世纪初最早提出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文艺理论著作之一。他说:“贝尔先生是当代高人之一。这位第一流的观察家、这位卓越的外交家,无论是文字,无论是谈话,曾经多方证明他的见解高超,他的实际知识广博,结局只是奇维塔韦基亚的领事,的确令人难以解释。”司汤达曾说,到1880年才会有人读他的作品(成名作《红与黑》发表于1830年),到1935年他才会被人理解,由此可见司汤达对自己作品的价值是深信不疑的。而对于自己坎坷丰富的一生,司汤达只谦称为“生活过”、“写作过”,这不正表现了作家对待生活和创作的极严肃的态度以及对待自己极高的要求标准吗?!历史是公正的,他给了这位作家应有的地位。他是人们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这一宏大创作流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色的小说被认为是浩如烟海的法国乃至世界小说的名列前茅之作。
(8)托尔斯泰的墓志铭
人死如灯灭,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是我,什么样的墓志铭我也不要,冤于我,我不能对驳公堂,褒于我,我不能投桃报李。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坟墓正是这样,它没有墓碑和十字架,连名字也没有刻下,它之只是一个棺材土冢,静卧在托尔斯泰家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一片林中空地上,但他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后人,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伟人的坟墓,并从中看到了托尔斯泰的性格特征——朴实。这种朴实的性格特征在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巨变的19世纪80年代初以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他认为广大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是“老爷们”造成的,他们是罪人,而托尔斯泰自己也罢自己归到罪人之列。他为自己一生所过的老爷生活而苦恼,因而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不用仆人服侍,自己收拾屋子、劈柴、生炉子,自己到井边汲水,他不喝酒、不吃肉、戒了烟,放弃了打猎的嗜好,他经常帮助农民耕耘和收获。为此,俄国著名画家列宾创作了一幅名画《托尔斯泰在耕田》,画中的托尔斯泰像个十足的农夫,这正是大作家在田间劳动的真实记录。1910年10月的一天深夜,为了彻底摆脱贵族式的家庭生活,这位82岁的老人离家出走了。因不堪忍受旅途的奔波劳顿,他病倒在途中的一个小火车站上。在经过了几天痛苦的煎熬之后,托尔斯泰与世长辞。这位一生揭露批判俄国专制暴政,揭露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教会的伪善本质,一生为人民的苦难大声疾呼的伟大作家向世界文学宝库奉献了一批艺术精品,
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赢得了一个文学家所能赢得的最高荣誉——世界人民的爱戴。而他那没有墓志铭的朴实坟墓,世世代代向人们诉说着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 宋朝绍圣年间,苏东坡被贬在海南岛詹县。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状。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李白与数位好友在江边聚饮,大伙边饮酒边赏月,忽然,一片云飘过,遮住了月亮。李白见状,驻盏停杯。挺身大叫:“月亮呢?”朋友逗说:“掉到江里去了。”李白—听,随手抄起一坛酒,跳上江边一只小船,说:“我去把月亮捉回来。”驶着小船向江心飘去。月影渐移,李白为温柔的月光所笼罩,怡然忘情,不知不觉,一坛酒饮光了,心里只想着捞月亮。他俯下身去,一触之下,银盘碎了,可定睛再看,却又恢复如初,于是又高兴去捞,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小舟被掀翻,等江面风平浪静,李白已不见踪影。后人有诗赞叹曰: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
掌故分门别类,举不胜举,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处处留心,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掌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