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中国诗词,让我着迷。它拥有极其精炼的语言,却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词中的留白,看似无形,却是无限。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古韵。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创作的一些诗词和我对诗词创作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观壶口瀑布

冯书雅

乾坤转,瀑雨扑面雾翩跹。
浪涛掀,八方席来卷千面。
青天在比邻兮临天宫,万马齐奔腾兮怒雷吼。
浪如蛟龙,飞跃天门,一跃千里遥。
疾似追日,争入沧海,卷起万里浪。
山歌与飞瀑齐奔,腰鼓共巨浪同咆。
黄龙卷风沙狂舞,鲲鹏携流雾同行。
嗟乎!
大音兮撼人心魄昂,希声兮久悟抚胸膛。
壮势茫茫。

      这是一首杂言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诗中运用了换韵的手法,韵脚位置灵活。

      全诗几乎全篇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 工对与宽对都有用到,增加了诗的气势。

      “山歌与飞瀑齐奔,腰鼓共巨浪同咆。”这两句我模仿了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山歌、飞瀑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名词,但是山歌是无形的,而飞瀑是有形的。而我把山歌和飞瀑放在一起,是为了突出陕北民歌的穿透力和直击人心的力量。

      腰鼓、巨浪这两个词,一个是人类充满生命力的声音,一个是自然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想要表达的是安塞腰鼓的元气淋漓不输大自然的奇伟磅薄。黄土高原上那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刚劲、威猛和豪放。

无题

冯书雅

月伴苍天经万古,

星舞沧海渡千秋。

举杯互敬皆好汉,

拔刀相助共远游。

      这是一首古体七绝,第一句与第二句对仗,第三句与第四句对仗。

      在一二句的对仗中,我试图去描写一个气势磅礴的景象,天和地相隔千万里,却千万年永远相伴,相互辉映。

      第二句中的“舞”字是炼字,在这里,我经过推敲认为“舞”字是最合适的,若换成“临”、“映”之类的词,就失去了动感。而“舞”字将静态变成动态,更能体现宇宙的变化莫测和广袤无垠。

      第三句中的“举杯互敬”这四个字没有主语,也没有宾语。这里的主语和宾语到底是谁呢?理解得不同,诗的主题也就不同,这也是我把题目取为《无题》的原因。我认为可以有这么几种理解:

     1、主语和宾语是苍天和沧海。主题是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和地比做两个人。

     2、主语和宾语是“我”和苍天沧海。照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主题就是“孤独”,孤独的人以天地为深交,与天地精神往来。

     3、主语和宾语是“我”和“我”的挚友、家人或者恋人。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主题就可能是友情、亲情或者爱情了。自己和另一个人就好像苍天和沧海一样,虽然相隔万里,却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抱负。“拔刀相助”是用江湖上的拔刀相助来比喻互相切磋学习。“远游”可以是到心中的远方,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逍遥游。



张泽远(一、二句)

冯书雅(三、四句)

黑瞳似镜千山映,

澈眼如窗万水明。

看透红尘多少事,

纤尘不染自晶莹。

      这是一首近体七绝。

      千山万水在作者眼里,如此清澈澄明,而这清澈澄明的千山万水,又映在作者的双眸中。用这如镜如窗的双眸,作者看透了红尘世事,却始终保持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江城子·夜怀

刘奕铭(上片)

冯书雅(下片)

      子时夜雨复骤倾,小阁静,铃动轻。闻芜复碧,夜墨不见景。只闻棂外微风声,柳梢动,川河映。

      此时静谧胜鼓琴,雨滴沥,心却宁。云翻锦簇,雀舞龙凤影。纵观沧海接青冥,色不异,尘皆净。

      这首《江城子》,是刘奕铭同学写了上片以后,让我补的下片,也是我第一次写词。

      上片:“闻芜复碧,夜墨不见景。”是词中非常精彩的一句,“闻”字用得很好,听到荒芜的草原重新长出草,这是“大音希声”,“夜墨不见景”,这是“大象无形”。

      下片:写下片最重要的就是寄情于景,点出中心思想。所以我就上片感悟最深的两句话进行了发展。

      “此时静谧胜鼓琴”是“闻芜复碧”的发展。

      “雨滴沥,心却宁。”与“小阁静,铃动轻。”呼应,因为只有心宁静下来,才能听到夜里这么多细微而美妙的声音。

      “夜墨不见景”,因为不见景,影才显得突出。所以“云翻锦簇,雀舞龙凤影。”云在花团锦簇中翻滚,雀的影子像龙凤一样舞动着,也不仅是画面,而蕴藏着“大音希声”。

长相思·醉相思

冯书雅

       相思沉,酒入唇。独寄思情情深深,遥遥隔红尘。

       醉清晨,醉黄昏。一种牵挂两处分。何年会佳人?

      这首词是我去了华清宫之后写的,大家都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首词写的就是杨贵妃被赐死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

      “一种牵挂两处分”中的“两处”是阴间和阳间。所以,“会佳人”不是在人间,而是在仙界。

      “长相思”这个词牌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多写男女相思之情。李后主的《长相思》是古人写的《长相思》中的绝妙之笔。

长相思·一重山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说到李后主,一定就要谈到关于词的兴起。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阶段,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李后主,即李煜。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出现与成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间创作。词最初不是由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它产生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二是李后主,他把伶工之词变成士大夫之词,后来文人才开始用这一形式去创作。

      下面这首《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令”这个词牌名,就是以李煜的这首《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为正体的。

      什么是词的正体?就是填词参照的常规标准,每一个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而有的时候,同一个词牌有很多不同的格式,这些不同的格式有的是正体,有的是变体。正体一般是这个词牌的第一首词,它定下了平仄格律、字数以及其他格式,后人以这个词为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规则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浪淘沙令》正体词谱如下: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我按照这个词谱,写了一首词——《浪淘沙令·忆木兰》。

浪淘沙令·忆木兰

冯书雅

      战鼓震山巅,云覆城边。巾帼独领军戎千。替父从兵铁胆志,血映苍天。

      形势危急间,谋略周全。山河欲火复重坚。金甲御风接连胜,笑傲樽前。

    《浪淘沙令》正体押平声韵,第四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构成整个词牌的音律美。有时候,限制反而成为一种创作的自由,因为平仄的限制,迫使创作者去反复推敲每个词语,获得更好的表达方式,产生更加精炼的语言。反复推敲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也会不断惊叹汉字的精妙。

      比如第一句,“战鼓震山巅”,“震”字原来是用“传”字,因为一定要是仄声,所以改成“震”字,显然“震”字更好。最后一个字因为一定要押ian韵,所以用了“巅”字,给人一种地动山摇的感觉。

      李清照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她的词流传至今的大概有五十首左右,没有一首是不合音律的,而且她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性也是极高的,完全不因为要适应格律而堆砌词藻,可以说她在限制中把自由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例外。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有的时候不拘泥于格律也是可以的。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但是,我们初学古诗词,就应该先以格律为准绳,而不能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完全不讲究韵律和平仄。词,美就美在它的音韵上,如果不按照平仄规定来写,就不能称其为词了。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我们要先谙熟格律,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少年游·观华清宫

冯书雅

      雕梁画栋弥山雾,若隐霓裳舞。水草芙蓉,巧夺天工,水墨画中入。

      骊山碧水观不尽,岁月藏摇竹。墨宝满壁,看不尽兴,年少也怀古。

      这首词的第一句“雕梁画栋弥山雾”用了倒装手法,按照正常语序应该是“山雾弥雕梁画栋”。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

夜游宫·登大雁塔

冯书雅

      听罢红尘嚣音,临此处,万籁俱静。风拂铎动时隐磬,磬声送,佛陀语,永铭心。

      鸟鸣山更宁,观苍生、轮回不尽。环塔四时皆绝景。雁塔立,圣教起,冲丹青。

      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登大雁塔后,我写了这首词。

      王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被尊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有一种梦幻的光华、一种诗兴的光辉,引领我们精神飞升。这首词受到了王维的很大影响。

      “鸟鸣山更宁”这一句实际上是我对王维诗《鸟鸣涧》的感悟,王维诗中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句中的“时鸣”用得好,“时”字说明鸟叫是不连续的,所以它是大自然的音乐,它拥有无限留白,它体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自由。当鸟鸣“休止”时,音乐没有消失,回声继续回荡在寂静空荡的山谷。虽然它是声音,但声音却没有破坏环境的空灵幽静,反而更突出了山林的幽静,并且在寂静之境中,又增添了一抹生机和活力,而不是一片死寂。

忆秦娥·余晖

冯书雅

      云影布,太清茫茫渐入乌。渐入乌,斜阳覆照,穿云逐树。

      悠然长凝林深处,银竹涧水涌流雾。涌流雾,西风莫测,山色有无。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慢”,每一个景色都是大自然的“慢动作”,宁静含有禅意。我很喜欢陶渊明,他是田园诗创始人,这首词受到了陶渊明的很大影响。

      “西风莫测,山色有无”,意思是风的变幻莫测让山在雾中时隐时现。

南乡子·观兵马俑

冯书雅

      栩栩兵马俑,战鼓贯耳穿时空。金甲乘风斗志昂,拓疆!千里精兵永尽忠。

      茫茫黄土中,长安犹掩万里龙。多少奇迹人未见?待启,中华强盛又一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兵马俑千姿百态、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复活,抬起头诉说历史。

      秦始皇陵极其宏大,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然而,当今已挖掘出的只是秦始皇陵的万分之三,所以,在茫茫的黄土中,还有千万里的奇迹等待着重见天日。

       在写词之前,我认为词牌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不同的词牌有它不同的节奏特性,运用好了,可以更好地帮助你表达想要的文学效果。

       写这首词,我选了《南乡子》这个词牌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二字句,二字句的节奏感非常强烈,上片的“拓疆”就表达了大秦盛世不断开疆拓土的决心和秦军的威猛英勇。

       词牌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广,总共有一千多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人们给这些格式起了不同的名字,就是词牌。

       关于词牌的来源,主要有下面三种:

      (1)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西江月》、《蝶恋花》、《菩萨蛮》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白居易的词《忆江南》,词牌就源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

      (3) 词牌就是词的题目。例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

定风波·青铜余韵

冯书雅

      飞廉遮天舞长空,啸马驰骋跃彩俑。天马行空何时有?溯源,先民妙想寄青铜。

      丝路邈邈今尚在,回瞰,隋珠和璧长河中。音磬乘风编钟响,绕梁,盛世余韵荡千重。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极为丰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青铜艺术品,其数量之多、工艺之高超、艺术性和想象力之惊人,保存之完好,让我非常震撼,于是就写了上面这首词。

     “啸马驰骋跃彩俑”的“跃”字,将静态的文物赋予了动态的美感。

行香子·逍遥华山

冯书雅

      万壑松风,嵯峨千重。华山奇景赛天宫。雾隐寒山,险峰独耸。或逸飞廉,逸白虎,逸蛟龙。

      我自高歌,答自长空。独自逍遥天地中。手握佩剑,身带飞弓。时穿流雾,穿峭壁,飞险峰。

     “行香子”这个词牌的短句比较多,上下片结尾以一个字领三个三言句,这一个字常常用相同的字。“逸飞廉,逸白虎,逸蛟龙。”就是整齐的三言句。

     我很喜欢李白的侠气和浪漫主义 ,研究了李白的很多作品后,我很自然地写了上面那首词。

挥毫有感

冯书雅

手握弱豪书游云,心系江山舞惊龙。

雷震山巅风撼海,明静之心不足动。

险山壁立如剑势,超逸绝尘奔马驰。

旷世之奇皆在此,胜事兴来空自知。

学书之途自有道,不为功名不为己。

天长地久不自生,功名尘土莫沉溺。

独坐案前耽佳句,大雨滂沱抚我静。

书中自可观万物,天人合一道在心。

      这首诗是我去了西安碑林后写的,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碑刻前驻足钻研,我欣喜不已,收获颇多。

点绛唇

冯书雅

金阳溶湖,高塔远眺往事浮。

寄情于琴,声传东楼处。

千丝浓绪,一世待虚无。

空悲切,不如万古、忆流年楚楚。

      “空悲切,不如万古、忆流年楚楚。”意思是不要徒自伤心难过,不如把往事永远铭记在心,回忆是最美好的。

      “空悲切”引用了岳飞《满江红》的句子。创作诗词并不排斥学习和模仿前人作品,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强调的都是袭前人之语而自出新意。李清照早期词受晚唐五代诗人韩偓影响较大,包括其名作《如梦令》就出自韩偓诗意。

懒起

韩偓

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

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

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燄残。

暖嫌罗袜窄,瘦觉锦衣宽。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直接引用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想念爱人的悠悠之心,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被许多诗人直接引用到自己的诗中,比如欧阳修的“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元好问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不过,要说二次创作最成功最出彩的,还要数我们敬爱的毛主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对,把李贺诗中的伤感无奈之情,转化成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之气。

咏辛弃疾

冯书雅

英雄舞剑弄传奇,

剑势冲天可劈云。

雷为战鼓雨为衣,

金甲御风胜天地。

虽有盛名撼沧海,

壮志难酬痛失意。

      辛弃疾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受李清照影响很大,辛弃疾写过一首词叫《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辛弃疾在诗词创作中常常会引用李清照的用词,或者效仿李清照的写作手法等。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不过他婉约起来也不输李清照,他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婉约派词中的佳作。

      婉约派词宗李清照,豪放起来也不输辛弃疾。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第一句就挑明了自己的人生观——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也要做鬼中英雄。第二句笔锋一转,借怀念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讽刺当朝者的懦弱。全诗蕴含的凛然风骨、浩然正气,足以令志士奋起、儒者自惭。

      最后,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写诗的方法和顺序:

1、 明确写作对象,确立中心思想。

      首先要明确写作对象,然后要确立中心思想。同样一个写作对象可以表达出千百种不同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也就是你不同于别人的独特之处,它反映了你的知识积淀、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所以一开始要试着挑选自己喜欢的主题,尝试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2、 发展,推敲。

      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平仄格律的很多限制,但是不能因限制而扰乱了你原本想要的结构脉络和发展节奏。这时就需要花时间不断地推敲,一首好的诗词作品是需要不断推敲的,有的时候,改一个字就可能为一个句子画龙点睛。在推敲的过程中你也可以不断积累,读一些其他诗人的诗,看看有什么手法可以参考借鉴。在积累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最好把诗歌朗诵出来,诗词其实一开始就是民歌的歌词,就是唱出来的,只可惜现在曲调已经失传,所以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歌词。但是这些歌词里的韵律还是非常有音乐性的,读出来,对你作诗的整体音律把握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提高。这就像音乐中的乐感和英语中的语感一样,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其实每个人写诗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参考文献

[1]景青《遇见,醉美古诗词》

[2]王力《诗词格律》

[3]马玮《李清照诗词赏析》

[4]《历代女性诗词》

[5]西窗烛(App)

[6]周公子爱读书(微信公众号)

[7]蒋勋《蒋勋说宋词》

[8]蔡志忠《老子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