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城布局有何特点?

如题所述

特点:

在色彩应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

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建筑风水布局,还表现在名称上合于《易经》之理。南端的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辞“日月丽乎天”。顺承门、安贞门在北部后宫,合于坤卦“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

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合于乾、坤之义。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森林结构的防灾。

扩展资料

近现代改建

1911年清朝灭亡后,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先后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皇城城墙和东安门。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1937年开辟启明门(建国门)和长安门(复兴门)(这两个其实是豁口)。

1949年之后,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朝鲜战争期间,为便于疏散民众,在内城城墙上增开了东四十条、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于1950年代拆除。

内城城门和城墙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也加盖改为暗沟,成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清北京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7

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如下

一、总体特点:有内外城之分(如下图)

二、内皇城内门多:明朝增加和修建了好多不同性质的门(如下图)


三、整齐,对称

       城内外总体平面整齐划一,自南向北延伸的中轴线把全城一分为二,左右布局对称,体现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


四、立体感强,主要体现在城的防御设计上

       城防建筑的设计上,北京城池也吸取了北宋《武经总要》和南宋时期已经发展健全的城池建造经验,以砖石城墙为基础,箭楼、角楼、瓮城、敌台、闸楼、城壕等为依托,组成了平面和立体的综合防御体系,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防备最完善的都城之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工程技术的极高水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6
  “宫城居中,四方层层拱卫,主座朝南,中轴突出,两翼均衡对称”。这是明北京城在规划布局上的最大特色。

  朱棣在夺取皇位之后,便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迁都,并于第二年即下诏开始营建宫殿、坛庙。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步完工,第二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伟壮丽。从整个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结构的城,且外城包着内城的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从外城到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宽且深的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了。

  北京城的建筑,又是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设的。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皇城后门——地安门以北的钟鼓楼,则是这条中轴线的终点。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场景都安排在了这条中轴线为基础,在其两侧作有机的布置和组合,其周围再部署以低矮,青灰色的四合院。整个城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金碧辉煌的宫殿,在数以千计,布置有序,掩映在绿阴底下的四合院的衬托下,更显得宏伟壮丽了。

  已故的建筑大师、原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北京城正是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

  一位曾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到北京的葡萄牙作家平托, 在他所写的“游记”中这样写道:北京是个“富足、文明、宏伟”的“世界大都会”、“城高墙厚”、“楼阁相直”,城中商店林立,百货充塞于市,“行走于街市之中,如入幻境”。

  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
  图解:有关专家对北京景山地区的遥感航摄照片进行了研究,发现这里的古代建筑群的整体设计形状貌似一组拟人化的建筑。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利用遥感技术所拍摄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翻阅了大量有关史料,相互印证。他们惊奇地发现,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衡山环水,蔚为奇观。

  (一)紫禁城 紫禁城(今故宫)是京城的核心。明初攻克大都后,将原来的元皇宫、除隆福宫改为朱棣的燕王府外,其余大部分宫殿为了"灭王气"全部拆毁了。因此迁都北京,就需重新建造紫禁城皇宫。紫禁城于永乐十八年完工,周约六里余,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城外护城河(称筒子河)宽52米。城四门:南午门,北玄武门、东东华门、西西华门。四角有壮丽的角楼。 (二)皇城 包围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之城曰皇城。长约十八里,有七门。最南大明门,大明门内为正门,即承天门(清改天安门),门前为广场,广场东北为长安左门(俗称东三座门),西北为长安右门(俗称西三座门),皇城东门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 (三)内城 公元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后,便着手改建城池。当时元顺帝退走蒙古高原,为防其南侵,遂将大都城北部比较空旷荒落的地方放弃,北垣南缩5里,另筑新城。永乐十八年(1420)命营缮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加修筑东、西、南三面城垣。东、西垣在元旧土城基础上包砖砌成。南垣已于永乐十七年(1419)向南推展了二里,亦用砖包砌。城周长四十里,共九门,即明京城,后称内城。 (四)外城 蒙古骑兵多次南侵,时常迫近京城。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兵就曾到南郊。世宗朱厚�为加强城防,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于嘉靖三十二年增筑外城。原计划筑城一百二十里,四面包围内城,但因财力不足,只修包了南郊,成了"凸"字形,全长二十八里,有七门。嘉靖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门瓮城,至此时完成了北京城的规模。外城的建成,形成了一条自正阳门通往永定门的笔直的大道,也是全城中轴线的南端。中轴线全长近8公里,南起永定门,穿正阳门、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中峰,最后止于鼓楼和钟楼。 (五)城门 明京城城门"内九外七",明初内城各门之名皆沿用大都旧名。正统四年(1439),修建北京内城九门城楼竣工,这年改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承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成。内城九门是:正阳、崇文、朝阳、东直、安定、德胜、西直、阜成、宣武。外城的七门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1�古都城门十二景"正阳石马"、"崇文铁龟"、"朝阳谷穗"、"阜成梅花"、"东直铁塔"、"西直折柳"、"安定真武"、"德胜石碣"、"西便白羊"、"彰仪金人"、"右安花畦"、"宣武水平"。2�进城车辆之规定正阳门为京城正门,走皇辇宫车。崇文门设鱼、酒纳税之所,故走酒车。朝阳门为南米漕运入京之门。东直门为木材入京之门。安定门走粪车。德胜门为出兵之门。西直门走水车,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门为西山煤炭入城之门。宣武门清代走囚车。3�入门税当时规定,凡是男子负重、骑牲口、推车一律上税,每年有10万两之多。1930年底取消入门税之后,发展成站岗人员向进城人任意索取。在解放后彻底取消入门税或变相的入门税。 (六)其他建筑 明代京城是按"左祖右社"的封建传统规制而建的,在皇城左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用以祭祀皇帝的祖先,右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用以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在内城南郊建天坛,以祭天,北郊建方泽坛(地坛),以祭地,东郊建朝日坛(日坛),以祭太阳,西郊建夕月坛(月坛),以祭月亮。此外,在今天桥南还建有先农坛,太岁坛等。明朝各皇帝为死后也能居于超人的地位,生前就在昌平县的十三陵大兴土木,为自己修筑了规模浩大的陵寝。拱卫着北京的万里长城,是明朝北京的主要防御建筑,从徐达攻下大都后,为防备元皇室卷土重来,就开始重新加固、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城墙不但加高加宽,而且一律用砖包砌,使得居庸关、八达岭等处长城格外雄伟险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7-17
(一)紫禁城 紫禁城(今故宫)是京城的核心。明初攻克大都后,将原来的元皇宫、除隆福宫改为朱棣的燕王府外,其余大部分宫殿为了"灭王气"全部拆毁了。因此迁都北京,就需重新建造紫禁城皇宫。紫禁城于永乐十八年完工,周约六里余,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城外护城河(称筒子河)宽52米。城四门:南午门,北玄武门、东东华门、西西华门。四角有壮丽的角楼。 (二)皇城 包围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之城曰皇城。长约十八里,有七门。最南大明门,大明门内为正门,即承天门(清改天安门),门前为广场,广场东北为长安左门(俗称东三座门),西北为长安右门(俗称西三座门),皇城东门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 (三)内城 公元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后,便着手改建城池。当时元顺帝退走蒙古高原,为防其南侵,遂将大都城北部比较空旷荒落的地方放弃,北垣南缩5里,另筑新城。永乐十八年(1420)命营缮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加修筑东、西、南三面城垣。东、西垣在元旧土城基础上包砖砌成。南垣已于永乐十七年(1419)向南推展了二里,亦用砖包砌。城周长四十里,共九门,即明京城,后称内城。 (四)外城 蒙古骑兵多次南侵,时常迫近京城。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兵就曾到南郊。世宗朱厚�为加强城防,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于嘉靖三十二年增筑外城。原计划筑城一百二十里,四面包围内城,但因财力不足,只修包了南郊,成了"凸"字形,全长二十八里,有七门。嘉靖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门瓮城,至此时完成了北京城的规模。外城的建成,形成了一条自正阳门通往永定门的笔直的大道,也是全城中轴线的南端。中轴线全长近8公里,南起永定门,穿正阳门、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中峰,最后止于鼓楼和钟楼。 (五)城门 明京城城门"内九外七",明初内城各门之名皆沿用大都旧名。正统四年(1439),修建北京内城九门城楼竣工,这年改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承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成。内城九门是:正阳、崇文、朝阳、东直、安定、德胜、西直、阜成、宣武。外城的七门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1�古都城门十二景"正阳石马"、"崇文铁龟"、"朝阳谷穗"、"阜成梅花"、"东直铁塔"、"西直折柳"、"安定真武"、"德胜石碣"、"西便白羊"、"彰仪金人"、"右安花畦"、"宣武水平"。2�进城车辆之规定正阳门为京城正门,走皇辇宫车。崇文门设鱼、酒纳税之所,故走酒车。朝阳门为南米漕运入京之门。东直门为木材入京之门。安定门走粪车。德胜门为出兵之门。西直门走水车,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门为西山煤炭入城之门。宣武门清代走囚车。3�入门税当时规定,凡是男子负重、骑牲口、推车一律上税,每年有10万两之多。1930年底取消入门税之后,发展成站岗人员向进城人任意索取。在解放后彻底取消入门税或变相的入门税。 (六)其他建筑 明代京城是按"左祖右社"的封建传统规制而建的,在皇城左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用以祭祀皇帝的祖先,右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用以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在内城南郊建天坛,以祭天,北郊建方泽坛(地坛),以祭地,东郊建朝日坛(日坛),以祭太阳,西郊建夕月坛(月坛),以祭月亮。此外,在今天桥南还建有先农坛,太岁坛等。明朝各皇帝为死后也能居于超人的地位,生前就在昌平县的十三陵大兴土木,为自己修筑了规模浩大的陵寝。拱卫着北京的万里长城,是明朝北京的主要防御建筑,从徐达攻下大都后,为防备元皇室卷土重来,就开始重新加固、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城墙不但加高加宽,而且一律用砖包砌,使得居庸关、八达岭等处长城格外雄伟险绝。
第4个回答  2010-07-18
(一)紫禁城 紫禁城(今故宫)是京城的核心。明初攻克大都后,将原来的元皇宫、除隆福宫改为朱棣的燕王府外,其余大部分宫殿为了"灭王气"全部拆毁了。因此迁都北京,就需重新建造紫禁城皇宫。紫禁城于永乐十八年完工,周约六里余,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城外护城河(称筒子河)宽52米。城四门:南午门,北玄武门、东东华门、西西华门。四角有壮丽的角楼。 (二)皇城 包围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之城曰皇城。长约十八里,有七门。最南大明门,大明门内为正门,即承天门(清改天安门),门前为广场,广场东北为长安左门(俗称东三座门),西北为长安右门(俗称西三座门),皇城东门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 (三)内城 公元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后,便着手改建城池。当时元顺帝退走蒙古高原,为防其南侵,遂将大都城北部比较空旷荒落的地方放弃,北垣南缩5里,另筑新城。永乐十八年(1420)命营缮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加修筑东、西、南三面城垣。东、西垣在元旧土城基础上包砖砌成。南垣已于永乐十七年(1419)向南推展了二里,亦用砖包砌。城周长四十里,共九门,即明京城,后称内城。 (四)外城 蒙古骑兵多次南侵,时常迫近京城。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兵就曾到南郊。世宗朱厚�为加强城防,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于嘉靖三十二年增筑外城。原计划筑城一百二十里,四面包围内城,但因财力不足,只修包了南郊,成了"凸"字形,全长二十八里,有七门。嘉靖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门瓮城,至此时完成了北京城的规模。外城的建成,形成了一条自正阳门通往永定门的笔直的大道,也是全城中轴线的南端。中轴线全长近8公里,南起永定门,穿正阳门、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中峰,最后止于鼓楼和钟楼。 (五)城门 明京城城门"内九外七",明初内城各门之名皆沿用大都旧名。正统四年(1439),修建北京内城九门城楼竣工,这年改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承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成。内城九门是:正阳、崇文、朝阳、东直、安定、德胜、西直、阜成、宣武。外城的七门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1�古都城门十二景"正阳石马"、"崇文铁龟"、"朝阳谷穗"、"阜成梅花"、"东直铁塔"、"西直折柳"、"安定真武"、"德胜石碣"、"西便白羊"、"彰仪金人"、"右安花畦"、"宣武水平"。2�进城车辆之规定正阳门为京城正门,走皇辇宫车。崇文门设鱼、酒纳税之所,故走酒车。朝阳门为南米漕运入京之门。东直门为木材入京之门。安定门走粪车。德胜门为出兵之门。西直门走水车,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门为西山煤炭入城之门。宣武门清代走囚车。3�入门税当时规定,凡是男子负重、骑牲口、推车一律上税,每年有10万两之多。1930年底取消入门税之后,发展成站岗人员向进城人任意索取。在解放后彻底取消入门税或变相的入门税。 (六)其他建筑

参考资料:wu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