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酒赋《浊醪有妙理赋》中看苏东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浊醪有妙理赋》是一篇蛮有意思的小文,写的是苏东坡对酒的欣赏。“湛若秋露,穆如春风”,东坡似乎是对酒精纯然地着迷了,他夸赞酒明澈如秋天的露,温醇如春日的风。这样充满文学气息的比喻,世间的美好就在这一春一秋中浓缩。酒在古代,有一个“愁”字以形容;但是苏东坡看到的酒,却滤去了苦涩情绪,或说将一切的沮丧颓靡的经历都看成一种美好,一种如春风秋露般的感觉。苏东坡的乐观旷达从未改变——网上有一句话,虽然俗气但是应景:“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苏东坡身上有这种几近天真的少年感,在大家都年轻时不显得格外突出;可是当大家都老去,被岁月磋磨成另一副样子的时候,苏东坡的心依然纯澈如水晶,依然可以写一长篇文字,就为了夸一夸美酒。苏东坡是这样夸的:“兀尔坐忘,浩然天纵……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真好,喝酒的感觉真好,熏熏然,飘飘然,我不争名不争利,就要争这一杯。这几句皆是在强调酒对于自己的重要性,那么为何酒对于苏东坡如此重要呢? 要知道,苏东坡喝酒不是为了麻痹自己忘却痛苦,他追求心灵慰藉的方式是研究佛学;也不是为了肉体上的享乐,肉体上的享乐是很多种类的,爱享乐之人不会像苏东坡这般只爱饮酒。笔者注意到苏东坡描写酒后“浩然天纵”的感觉。笔者认为,苏东坡从酒中追求的,是超脱自由的感受。

      苏东坡是一个不太自由的人,但他一直在主动的追求自由。他被朝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地对待,他感受到很多他人加诸的束缚;于是他四处结交好友,他写很多自由的诗词,他练瑜伽养心,他饮酒甚至自己酿酒……在饮酒的时候可以求得暂时的灵动,暂时的超脱,暂时的游离。这在今天也是相当常见的,虽然许多人要喝酒喝到烂醉,但也有许多人只喝一点酒,不到醉的程度,因而不是为了忘记什么;他们也是要取得一点轻盈自由的感受,要“熏熏然”,这与苏东坡是接近的。苏东坡也愿意喝很多酒,醉得不省人事,但他的醉绝不能叫做烂醉,他是很开怀地一边滤自己造的酒一边喝个不停,这种时候追求的又是DIY的乐趣了。

      再看 “伊人之生,以酒为命”,这句多可爱,写出一种潇洒之意。这时候的东坡,像一个怡然自乐的老头儿,整天拎着个酒葫芦溜达,时不时地灌两口;他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乐意别人同他搭话:“哎呀,别嫌弃,就是这种有劲道的酒才好喝嘛,我一天不喝烧得慌,这葫芦里装的就是我的命啊!”这样的老头儿,通常都很有故事。他人生的坎坷磨难、生命的清醒透彻,全藏在一杯浊酒之中。如东坡,他虽把这人间看得明白,却不啰啰嗦嗦地说出来。他就简简单单地写一篇酒赋,“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他在醉中得到清醒,得到“至道”,达到接近超脱的感觉。 我们不能超脱,但是我们渴望超脱,所以我们喜爱最接近超脱的人,喜爱他的潇洒自得,喜爱他的开明智慧,一如我们喜爱苏东坡。

      苏东坡也有几个关于饮酒的趣闻,我们都知道他自己造酒喝,造过橘子酒、松酒、桂酒、蜜酒,自己发明“真一酒”,巨细靡遗地把真一酒的做法写在给朋友的信里面,摘抄如下:

    “岭南不禁酒,近得一酿法,乃是神授。只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谓之真一法。酒酿之成玉色,有自然香味,绝似王太驸马家“碧玉香”也,奇绝奇绝。白面乃上等面,如常法起酵,作蒸饼,蒸熟后以竹篾穿挂风道中,两月后可用,每料不过五斗,只三斗为佳,每米一斗,炊熟急水淘过控干后,令人捣细白面末三两拌匀入瓮中,,使有力者以手拍实,按中为井子,上广下锐,如绰面尖碗状,于三两曲末中预留少许,掺盖醅面,以被幕覆之。侯酒水满井中 ,以刀划破仍更炊新饭投之,每斗投三升,令入井子中,以醅盖合。每斗入熟水两碗,更三五日熟,可得好酒六升。其余更取醴者四五升,俗谓之二娘子,犹可饮数日。随天气冲暖,自以意侯之。天大热减面曲半两,干汞法传人不妨,此法不可传人也。”

      他把自己这种酿酒法称为“神授”,还很认真地说:“这种方法自己用就好,千万别告诉别人!”这种态度颇为严肃,一时间让人忍俊不禁。细细想来,还是苏东坡本身的仪式感特别强,他把每一件兴趣小事都精细地做,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趣味。 当然苏东坡并不是什么酿酒大师,据说他在黄州请几个人喝自己造的蜜酒,别人喝完回家腹泻好几次了。东坡过世后,很多人求取他做酒的方法,苏东坡的儿子就说,苏东坡造酒技术实在高明极了,“桂酒尝来犹如屠苏酒”,可是屠苏酒的配方都是些中药啊!这种时候我们不能不体会到人们对苏东坡的亲昵和包容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