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控水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随着游泳的日积月累,我梳理出了游泳感觉的文章。

本文适用人群:

本文解读2个困难:

大家好,我是一个爱科学的爸爸。

儿子已经掌握水感,使我更加钻研水感方面的探究。

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水感是可以用逻辑语言描述的。

我下面综合一些脑科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理工科的知识点来揭穿一个谎言: 水感需要死练 。

依次解决3个问题:

1、什么是水感?

2、什么是呼吸感 ?

3、什么是浮力感?

第一个问题的核心思路:为什么要学习水感?

如果没有水感,那么我们在水下连呼吸都会紧张,紧张就会下沉。这里面都有一些科学原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吧。

水感视频

拆解动作,巩固练习,掌握基本泳姿。

用眼睛始终盯住水面,参照物是水平面,熟练了可以用余光观察。

估算换气时机,观察蹬腿后与水面的距离,增加换气的信心。

节奏感是随换气信心而来的,再换好气后,淡定看前面,估算下一次换气时机。

速度感,是随蹬腿力量而增加的。发力不是指用力气使劲踢腿。

根据 牛顿力学 ,我们这里描述的力有两个:水的浮力与水的阻力。

需要锻炼如何增加浮力,减少阻力,从而增加动力。

从0到1突破一定是掌握水感,运用感觉统合能力,只要盯着水平面,大脑就可以估算踢腿次数、憋气时间、换气时机、平衡感、节奏感、协调感都可以计算。

这个模糊计算的方式,叫大脑贝叶斯定理。

要正确计算,前提条件是先收集与水面的距离信息,那么眼睛就是最重要的感官,从而不断优化这个算法。

根据 脑科学 ,大脑内耳前庭感官就像一台六轴防抖动的水平仪,如何让初学者的前庭始终保持正确工作,正确做法是保持头部不动,像鸡头一样,那么身体的起伏不会影响到平衡感的。

也是始终用眼睛收集前方信息,获取上、下、左、右、前面的数据,和身体配合,大脑整合信息,就可以掌握水感了,最后发送正确的指令给身体。

重点在于:专注我们的头部固定不动,并目视前方。 如果我们一会低头看池底,一会又抬头摇摆,同时还要前进,那么初学者大脑前庭的工作会失灵,高手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情况。

特别是抬头换气、低头划手,大多数初学者会误解这句话。(第二点注意力会特别讲到原因)

摆头的时候目光也随之摆动,难以集中注意力观察前方水域情况,这样就阻碍了我们所有的感觉。

学习水感时,如果呼吸没节奏、蹬腿多少次、身体漂不起来、动作不标准这些都没关系,有了水感肯定会有突破的。

视觉的水感,是分清楚水平面在哪里、对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有明确的界线感觉,并记住它。

第二个问题的核心思路:学习换气时,我就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换气,暂时不用去纠结蛙泳泳姿是否标准。

大脑在分别专注如何【抬头换气、低头划手的时候只能游5米,无法集中注意水面的距离】。

换气很慌张,想着划手、忘了踢腿。

原因之一:

掌握呼吸感,需要再了解一个 心理学 理论知识,叫有限注意力偏差理论。

理论解释:当注意力集中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它就会进入人的潜意识层面。

练习呼气时的感觉,就需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关注呼吸这个步骤,保持目视前方,并 暗示自己“我已经学会泳姿了”

如果纠结在于,是踢腿换气还是划手换气的问题上时?再根据大脑贝叶斯定理,来理解哪个对我们更重要。

简化表达式:

得出结果:

重点在于:我们需要对水平面保持一定专注,有目标感 ,像一条鳄鱼,在水下死死盯着水面,逮到换气的机会,一口扑上去,就能轻松利用有限注意力掌握换气时机。

掌握呼吸感后,

【为什么拼命想着去用手找水面,身体不自觉地下沉】。

换气很慌张,手一直想抓水面。

原因之二:

我在要求自己在换气的同时,想着用手、脚去维持平衡身体。大多数初学者的困难在这个阶段,因为呼吸的那一刹那,需要刻意打破平衡。

那么怎么描述蛙泳的平衡感?

它并不是持续平衡状态。

实际上蛙泳是一种动态平衡的波动运动。

他的平衡感体验顺序是:

蹬腿-- 保持平衡 ;换气-- 打破平衡 ;划手-- 重建平衡 。

打破平衡的时候会特别没安全感,准备游泳前要先暗示自己:

最终自动化这个过程,让自己专注于呼吸感觉,并记住它。

第三个问题的核心思路:初学者蹬腿,可能会蹬2~3次,那学习浮力时,把全部注意力都去感受浮力产生的强大推进力,强化练习蹬壁滑行就会加深对浮力的触觉印象。

游泳时漂浮的浮力感。

根据阿基米德浮力定律 :F浮=G液排=mg液排=gV排ρ液(V排表述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我们初中物理学过,水的密度在4°C时,等于 。

人体的密度约 ,根据定律可以解释,物体大于水的密度就会下沉,物体小于水的密度就会上浮。

那么我们看到,人体的密度略大于水的密度,假设我们不去掌握浮力感,人体在水里还是会下沉。原理就是这个阿基米德浮力定律。

不是所有的人体密度都大于水的密度,也有的人天生密度比水小,比如婴幼儿就非常适合游泳,他们由于体脂比很高,密度小于水。

空气会增加胸腔的体积,减少人的密度,当物体密度小于 时,则会上浮。

这个浮力取决于肺活量。

根据阿基米德密度公式可以计算,ρ是密度,m是质量,V的体积。

呼吸足够多的空气后,V变大,m不变,ρ就变小。

得出结果:

初学者的肺活量还不够。

在深水区自救的浮力感。

我看到游泳教练出发泳姿经常会蹬池壁,儿子在沉到池底也会蹬一下池底上浮去自救。

这个原理是利用的 牛顿力学第三运动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定律解释: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表达式为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分别是池壁与人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即解释一个垂直于水面的上升浮力或者平行于水面的前进动力,合力是推进力。

得出结果:

如何加深感知浮力感?

这个头朝下对于职业选手肯定是不成问题,是一种发力姿势。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讲,还是需要首先掌握如何换气。

保持低头多练习一下蹬壁滑行,这样会对蛙泳蹬腿的浮力感体验更深刻。通过实践,靠科学的方法学会专注水面、掌控呼吸、蹬腿浮力,就会越来越放松呼吸节奏,触觉的浮力感也越强。

因为刚刚获得水感,对水感印象很深刻。

游泳大神可别喷哦!太惭愧了,我还是一个新手。

作为 初学者思维模式 来写这篇科普文章,希望我能够帮到同样是初学者的你,这也是我对科学的热爱。

我们来洞察一下孩子是如何突破水感的。

孩子已经4岁,陪伴他亲子游泳已经2年多时光。

我观察到婴幼儿学游泳的时候,会把眼睛睁开大大的呢~

也留意对比了婴儿习得水感前后的情绪,有显著区别:

他会怕水哭闹,还是不怕水 笃定向前游 。

同理,成人在户外学习游泳,眼睛无法看到河床的,只能观察水面。

初学者学习蛙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野外生存的鳄鱼。

鳄鱼在水里游啊游的时候,眼睛总是盯着前方水面,氧气就是我们的猎物,一起一伏慢慢悠悠的向前游~噢(「・ω・)「啊~唔~!

最后我有2个新发现:

记得看完点个赞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