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晴川阁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1. 晴川阁的相关诗词

七里晴川染蔚蓝

洗马长街望君还

古筑城楼当敌寇

汉江中游挂满帆

林荫伫立拦江路

风吹江畔柳叶弯

莲花湖水一池碧

微波粼粼夕阳残 大江发源青海高原,会纳百川,成巨渎。及入巴蜀,流益湍疾。白涌碧翻,激浪高起。于是排千岩,穿三峡,乘其奔腾之势,一泻千里。然后水面加阔,平流东进,以达于海。全程6 300公里,所历大都小邑以百数。沿江景色如画,各有攸胜。若论风光之明媚,形势之雄奇,盖未有过于武汉者。以有黄鹤楼、晴川阁夹江而峙,可收上下四方之壮观于眼底也。汉阳龟山,旧名大别。其东麓有禹功矶,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处,后世为禹王祠祀之。明嘉靖间,汉阳太守范子箴始建阁于矶上,取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诗意名之,目“晴川阁”。与屹立武昌蛇山之黄鹤楼南北相望,无殊大江锁钥,故昔人重之。武汉水陆四达,为历代用兵必争之地。楼与阁迭毁于兵燹,既毁而复修之屡矣。1935年夏,暴风成灾,阁竟荡焉无存。履其地者,惟徘徊太息而已。方今国家励精图治,政通人和,百废俱举。武汉市人民政府新建黄鹤楼将成.乃谋重修晴川阁。于是鸠工庀材,补治败垣,缮葺旧祠,芟夷芜秽,伐除毫朽。然后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祠宇一新,垣堞皆复。乃重建阁于矶上.复立数亭于江滨,以附于阁。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时而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偶坐阁上,仰望晴空无际,俯听川流有声,风帆沙鸟交映左右,几疑泛舟江湖之上,忘其身犹在龟山东麓也。每值休暇之日,士女如云,遨游至此,喧阗杂沓,亭阁皆满。俄而管弦声起,或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老者弱者,相与习拳、对弈于绿荫深处,至暮忘归。夏之晨,秋之夕,迎风望月,游人尤多。春以观花,冬以赏雪。盖四时之中曾无一日之寂寥焉。或谓黄鹤楼耸立百仞,以瑰伟绝特取胜,期阁得地幽密,以简朴清旷见重,各效厥美,相得愈彰。昔明末文豪袁宏道亟称斯阁为楚四名楼之一。清初名儒刘献廷南游过汉,登斯阁而大惊异,谓实远胜黄鹤楼,载其说于《广阳杂记》。前人赞叹咨嗟非偶然也。余久居武昌,讲学著书之暇,常登临斯楼斯阁,以揽江山之胜,观鱼跃鸢飞,悠然意远,盘桓移时不忍去,而重有感焉。《学记》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修者,谓藏身本业之内,修其职事,不敢怠情也;息游者,谓休息于工作之余,出游于外,以舒其疲惫也。昔人之论劳逸,重视二者之结合,至于如此,意固有在矣。况人旦夕蛰伏斗室,接于目而虑于心者,惟父母妻孥与米盐琐屑耳。偶有抵牾,易生忿懑,抑郁日久,因以沮其壮志,挫其盛气,以致早败者,何可胜数。必常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浅近,有以发吾胸中闳阔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由是变化气质,开展胸怀,大有益于成事立业,此人之所以贵登临也。岂第流览景物、征逐戏乐而已哉!

武汉居全国之中,固海内一大都会也。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辐辏,益以居民数百万之众,休息游观之所旧苦其少。天惟善休息者,始能善成其工作。然则名胜古迹之修复,实关今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之大,而国之盛衰强弱系焉。登斯阁者,倘皆能明乎藏修息游之旨,于勤劳工作之余,善爱养其精神,俾益奋厉不懈,竞展其才以效力于国,则为利之溥,岂有涯,斯阁之建为不虚矣。阁之重修,经始于1983年之冬,落成于1986年之秋。三年之内,修旧补废,治垣造亭,诸役费工与时视建阁为尤多。云既蒇事,属余为文记之,因兼抒所感于此,以为来游者劝焉。 (1986年8月6日张舜徽撰并书)

一、晴川阁自2008年3月20日起向社会免费开放。晴川阁按照市场运作举办的展览或大型活动不列入免费参观范围,并提前对外公示。

二、参观者请在票务处窗口排队领票免费参观(当日有效)。团体参观须提前一天电话预约,参观时凭介绍信或旅行社任务派遣书在票务处领票免费参观,并优先入园。晴川阁每日发票3000张,上午2000张,下午1000张。

三、凡在晴川阁停车场停放车辆的,按武汉市停车收费标准收费。停车时间为每日9:00——17:00。超时停放的车辆,将交交管部门处理。

四、观众入园前请详细阅读“观众文明参观须知”,自觉遵守管理处规定,文明参观。

五、晴川阁为游客提供存包服务和讲解服务,时间为每日9:00——17:00。

2. 晴川阁内有一首苏轼写的诗 谁知道全文 还有一首杜甫

【找这个差点找吐血了……我就是湖北武汉的,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两大文豪都亲自跑来提过诗?呵呵,别的不说,如果这事是真的,小小的晴川阁早就可以列入X大名楼啦!那我们还真得烧高香感谢他们带来的旅游资源~ 猜想你想要的是这个,因为在博上看到有人拍的图(如下),提到里面有禹碑,上刻有杜甫的禹庙诗,(注意是刻的不是人家题的,杜甫最后辗转到湖南在漂泊中去又不幸去世了,根本没打咱这过TAT),苏轼就更别提了,去个赤壁还貌似是伪的…… 就解释到这吧。

【奉上杜甫《禹庙》诗: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另附晴川阁名联赏: 树色苍茫初雨过 ——闲话武汉晴川阁联 晴川阁位于武汉龟山东端禹功矶上,与黄鹤楼隔江相望。为明代汉阳太守范子箴所创建,取唐人崔颢题《黄鹤楼》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之句意命名。

晴川阁上的对楼大都是清代名人所撰,首推道光年间,江苏溧阳县人宋鐄的一副长联: 栋宇逼层霄,忆几番仙人解佩,词客题襟,风日最佳时,坐倒金樽,却喜青山排闼至; 川源揽全省,看不尽鹤渚烟光,汉阳树色,楼台如画里,卧吹玉笛,还随明月过江来。 联中追忆“仙人解佩”赠给郑交甫的美丽传说和唐代温庭筠、段成式等“词客题襟”以诗唱酬的动人事迹,来抒发自已的感情。

此联写出了晴川阁的气势及黄鹤楼的关系,描写四周美丽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长联有长联的特点,短联也有短联的特色。

清初进士,官至广西巡抚的李绂(1673—1750)上下联仅写了八个字: 沱潜既道; 江汉朝宗。 联语虽说集的是经语,却十分切合晴川阁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

比李绂大六十余岁的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1611—1679)似乎特别留恋晴川阁,竟写了多副对联,从不同的角度对晴川阁进行了描绘: 树色苍茫初雨过; 川原近远似霞蒸。 高阁逼诸天,到此嘘气成云,送征人对岸骑鹤; 大江流日夜,让我抽刀断水,似帝子当途斩蛇。

终日凭栏俯翠涛,不变古今灏瀚者,惟留此水; 当年对岸飞黄鹤,好看神仙出没者,莫若斯楼。 这些联语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无论怀古抒情,还是凭栏眺远,都有特到的见解。

不象他写的其他对联,有道教仙风之气。 嘉庆年间曾任汉阳知县裘行恕,点尽天时地利,自然不会放过晴川阁,挥毫写了两联: 晴川阁,夏禹庙,凭临烟波江,分占龟山特色; 皓月湖,伯牙台,遥对祢衡墓,永垂晋楚风流。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第一联,描述晴川阁周围的名胜古迹,龟山的尾部有伯牙台,即古琴台,相传晋国大夫俞伯牙曾在此鼓琴,钟子期识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两人结为知交。

钟死后,伯牙痛感知音难得,于是断琴绝弦,不复鼓琴。作者即仰慕伯牙、子期知交之情,又对东汉末年才子祢衡给予同情。

祢衡负才自傲,对一代袅雄曹操不放在眼里,当面痛骂不已,结果曹将弥送给黄祖杀了,多么可惜。弥衡曾写过名篇《鹦鹉赋》,至今武昌城外的江中有还有鹦鹉洲,弥的墓也在附近,早已“芳草萋萋”了。

第二联将黄鹤楼的风光与晴川阁的美景相对照来描绘,各有特色,都能吸引骚人墨客来游玩,作为知县的裘行恕,每每偕朋登楼,面对眼前的景色,畅酒吟诗引为快事。

3. 谁能告诉我关于汉阳晴川阁的事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名冠四方的楼阁隔岸相对,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

晴川阁最早为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有“楚国晴川第一楼”的美誉。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晴川阁主体建筑】 现在的晴川阁建筑群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

【晴川阁】

晴川阁,始建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是当时的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兴建的,命名中的“晴川”二字取唐朝大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该阁自修建以来,与禹稷行宫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最后一次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重建。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现存建筑为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的复建,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

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其规制略有扩大,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其底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晴川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

4. 晴川阁的历史故事

关于晴川阁历史典故:晴川阁,又名晴川楼,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诗人崔灏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

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因此,“楚国晴川第一楼”冠誉于晴川阁是不为过的。

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其规制略有扩大,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其底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

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晴川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

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

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

晴川阁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

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

扩展资料

晴川阁最早为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的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名取自唐代诗人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有"楚四名楼"之誉。因与对岸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被称为"三楚胜境"。

曾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

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

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

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占地350平方米。其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带墀头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

中轴线两侧卷棚吊顶廊庑与宫室连通,形成长方形天井。其西侧有一个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禹碑亭。

亭内立有荆南观察史李振义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宫与重修的铁门关和晴川阁组成古建筑群,为武汉名胜之一。

晴川阁于1986年 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开放27年以来,先后接待了方毅、郝建秀、萧克、胡克实等党政军领导人和中外游客350余万人次。

1992年禹稷行宫、晴川阁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命名为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3月对外免费开放。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晴川阁